不管是在五欲六塵的人生戰場裏奔波也好,還是在五味雜陳的世間風雨中馳騁也罷,光陰如流水,易逝而難返,要以有涯的生命去完成無窮的使命,就得把精神武裝起來,和時間作長期的賽跑。所以,我盡量以最快的速度辦事,一些堆積很久、棘手難辦的問題,隻要到我這裏來,一次立刻解決,因此有“馬上辦中心”之稱;無論行程多麼忙碌,凡是答應別人的邀約,我一定想盡辦法準時赴會,故而得到“限時快遞”的美譽。
古聖先賢行願精進,不肯輕易虛擲光陰,往往堅持到最後一刹那,像道安大師在大座說法中立化,慧遠大師在聲聲佛號中西歸,玄奘大師在振筆譯經時圓寂,佛印禪師在接引信徒時坐滅,他們的行止風儀是多麼灑脫自在!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我們不必遠求來生安樂享福,也不必渴望諸佛菩薩示現救度,我們自己應該努力開發本自具足的佛心自性,發願作三世諸佛的千百億化身,效法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的馬拉鬆精神,在世間的跑道上永無止境地普濟十方,自度度人。隻要你想到將來總“有永遠休息的時候”,何不趁現在精進努力?
·佛光菜根譚·
忙多一點,歡喜也會隨之多一點。
人生的意義就是在忙、工作、為人服務中獲得。
貧窮就是罪惡
我初入叢林古寺參學時,發現有些人以穿襤褸衣衫為標榜,有些人以吃餿飯剩菜為修行,有些人裝窮賣傻,揚言金錢名利是毒蛇猛獸,故以貧窮為清高。一天,我聽到在客堂服務的知客師大實法師痛切地說道:“貧窮!貧窮!大家都崇尚貧窮,極樂淨土的七寶樓閣、黃金鋪地的莊嚴世界由誰來完成呢?實際上,貧窮就是罪惡啊!”
大實法師剴切的指陳,如雷擊頂般穿過我的耳際,我開始反複思維。當年,戰禍連綿,國勢維艱,民間建設固然百廢待興,寺院經濟更是蕭條不振。貧窮已是舉國普遍的現象。那時,家師誌開上人擔任棲霞山寺監院,他從不喊窮,也不叫苦,從開源節流上著手設置果菜農場,實踐自耕自食,創建炭窯紙坊,提倡勞動生產,對於寺內經濟的自給自足可說貢獻至大!而棲霞律學院、私立宗仰中學也因此而能成辦。我們每日勤苦作務,以稀粥、雜糧、豆渣果腹,卻將豆腐菜肴留起來供給信徒施主。仔細想來,這不就是以行動告訴大家:真正的貧窮是坐以待斃,是心內能源的枯竭墮落。佛教要有錢才能辦事業,要有錢才能和大眾結緣。我恍然大悟:貧窮,怎麼不是罪惡的淵藪呢?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能夠很快地契悟“貧窮就是罪惡”的道理,與我童年的經曆有著莫大的關係。記得小時家境清寒,我曾經沿街叫賣,貼補家計,也曾經牧牛拾荒維生,我從不因為貧窮而感到自卑,我自覺有能力去幫忙父母分憂解勞是一件很光榮的事。為了取悅經年臥病的母親,我常常為她講述一些七言俚語故事,古人寒窗苦讀、忠孝節義的事跡卻也因此而深深地印入我小小的心靈,成為我日後行事的準繩。從小我就體悟到:貧與富,對於個人而言隻不過是自己心理上的價值認同而已,而如果國家社會大眾貧窮凍餒,將會引發無窮罪惡的問題。
三十年前,佛光山原是一片竹林密布的荒山,當時有人曾經怪我:為什麼好好的都市不住,卻要到窮鄉僻壤的地方來拓地墾荒?多年來,我們在經濟拮據的情況下披荊斬棘,與洪水搏鬥,與悍民周旋,終於開辟出佛光山這座道場來。天下無難事,一切的空無貧乏不是阻力,信心、誠心、耐力、毅力就是最寶貴的財富。等待、拖延、猶豫、無恒是貧窮的根源。莊嚴富麗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秉持四十八願於無量阿僧祗劫中完成,我們要在人間建設富裕安詳的淨土,當然也不能坐等諸佛菩薩的加持現身,而應該效法他們的慈心悲願,認真地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其實,業大財多並不必然與貪贓枉法、圖謀私利有關聯,有許多人是因為勤奮努力而得到應有的財富。如果社會上一味地貶抑富有,隻怕長此以往蔚為風氣,徒然造成社會進步的阻力。
金錢固然是煩惱禍患的根源,但淨財也是學佛修道的資糧,是弘法事業的基礎。人間的佛陀其實正是富貴人生的提倡者,他固然以毒蛇來比喻黃金,但也主張賺取淨財,擁有適當的物質生活。在《六方禮經》中他指導善生如何運用金錢,在《彌陀經》《藥師經》等寶典中他描繪諸佛的淨土都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可見佛教並不排斥清淨的富有。
·佛光菜根譚·
精進勤勞,是善德,是財富;
懈怠放逸,是罪惡,是貧窮。
過有道德的生活
漢鍾離要教呂洞賓一個法術,叫“點鐵成金”:“學會這個方法,你見到貧窮的人,點一下,就可以幫助他。”呂洞賓問:“此鐵變成金子以後會不會又變回鐵?”漢鍾離說:“五百年之後會變回來。”呂洞賓說:“那豈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這種事我不幹。”老師原本說成仙要積三千功行,而呂洞賓這一念心三千功行都圓滿了。因為他不是隻想到當下的人,五百年後的人他都能夠去愛護,代表他的心非常仁慈。
摘引自《小故事真智慧》
一個人,如果被比做桀紂,則要生氣;比做伯夷叔齊,則會歡喜。桀紂,人君也,為何比之則生氣?伯夷叔齊,餓夫也,為何比之則高興?這就是有道德與沒有道德的差別啊!
道德,是人類社會應有的修養。如果我們的社會上,我們的生活裏,失去了道德的規範,這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公務人員,貪贓枉法,假公濟私;工商經營,偷斤減兩,以假亂真;朋友之間,猜疑嫉妒,中傷毀謗;鄰裏之間,挑撥離間,搬是弄非;到處充斥著愚昧邪見、頑強固執、你爭我奪、寡廉鮮恥、自私自利、損人不利己的人。
《大戴禮記》雲:“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周敦頤說:“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又說:“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
有道德的生活,社會才能和諧、家庭才能安樂、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所以,在我們的社會,教師要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醫護人員要有“視病如親,救人一命”的精神,工人要肯勤勞工作以生產報效國家,商人要能合法經營買賣不取非分之財,軍人要能保國衛民奮勇作戰。
儒家的四維八德、人倫五常,佛教的四攝六度、五戒十善,以及正知正見、布施結緣、不念舊惡、慚愧感恩、守護六根、利樂有情、四恩總報、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愛語讚歎、守護正念、大公無私、舍己為人、抑己從公等,都是道德的生活。
佛教和儒家都重視道德的生活:孔子不言怪力亂神,真正的佛教也不標榜神奇靈異,而重視慈悲道德。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正是因為人有道德的生活。所以,人人都應該負起化導社會的責任。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響大眾,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通常以德服人,人皆能心悅誠服。所以,吾人要想在社會上成功立業,最重要的應該要有道德的修養,要過有道德的生活。
·佛光菜根譚·
行為的規範,是在道德;
道德的實踐,卻在行為。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來了一個賊,潛伏在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國藩要聰明,但是他隻能成為賊。
摘引自《哲理故事》
來台灣的最初幾年,我居無定所,經常隨喜幫助別人:有人興學,我幫忙教書;有人辦雜誌,我協助編務;有人講經,我幫他招募聽眾;有人建寺院,我助其化緣……更有些老法師發表言論,怕開罪別人,都叫我出麵,我則義之所在,從不推辭。因此,一些同道們都笑我,說我總是被人利用來打前鋒,當炮灰。
一直到一九六五年,我自行創辦佛學院,年近八十的唐一玄老師在課餘閑聊時對我說:“給人利用才有價值啊!”這種迥異世俗的言論,道盡了他自己多年來的心聲,我引以為知音,並且在日後的數十載歲月裏一直本此信念,心甘情願地與人為善,被人利用,無形中為我的人生開拓了無限的“價值”。
初來台時,為了弘揚佛教法義,我義務為《人生月刊》擔任編輯,不但為撰文排版傷神,為改稿潤筆熬夜,還得自付交通費,倒貼郵票錢。前後約六年的時間過去了,發行人反而要我感謝他,他對我說:“你利用這個雜誌發表文章而出了名。”這個世界上,誰“利用”誰,真是很難定奪啊!
剛開始到宜蘭傳教時,我辦了各種接引年輕人的活動。有些青年不喜歡枯燥的定期共修法會及佛經講座,常常借故缺席,卻興高采烈地參加佛歌教唱、國文導讀等課程。旁人常勸我不要白費心機:“這些青年沒有善根,隻是貪圖有歌可唱,或想免費補習國文,預備將來考學校而已,他們不是真心信仰佛教的!”我一笑置之,心想:即使如此,我也願意成就他們,被他們“利用”。
我在高雄開創佛光山,沒有多久,山下就有一家名叫“佛光”飲食店開張。有人就跟我說:“師父,為什麼我們佛光山的名字給他們拿去當招牌用,我們應該采取行動阻止,否則外人都誤會佛光山在做生意。”我也感到非常無奈,但是想到“佛光”能普照大地,不正表示佛教法力無邊嗎?不久,“佛光新村”、“佛光砂石場”、“佛光旅行社”、“佛光大旅社”、“佛光加油站”等都一一出現了,甚至台北、嘉義等地還有以我“星雲”來作為大樓名稱者。徒眾更埋怨了,紛紛表示抗議。我告訴他們:“諸佛菩薩連身體腦髓都要布施了,一個名字也算不了什麼!我們的名字能夠給人去利用一番,也表示自己很有價值啊!”
許多人看到佛光山賣汽水、銷售紀念品,便詬病佛光山商業化。其實外人隻看到佛光山要錢,卻沒有看到佛光山不要錢的地方。佛光山的一切收入,可說是非佛不作,不但用來弘揚佛教,還要供應三千名僧俗四眾食宿生活,乃至教育福利等費用,更要用來辦理其他各種佛教事業。其中,約有六百名佛學院學生“利用”這些收入學佛修道,近百名育幼院院童“利用”這些收入長養身心,佛光精舍、仁愛之家二百餘名無依老人“利用”這些收入贍養頤年,還有其他行政單位“利用”這筆收入辦理活動,淨化人心……我們沒有恒產,卻能自給自足,應付這些龐大的開銷,可說是把十方的錢財高度“利用”,發揮了十方信施的“價值”。
所以,我們不必斤斤計較誰利用誰,因為世間一切事相都是互相緣起,而願與眾人一齊享有互相利用的成果,就能發揮利用的最高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