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菜根譚·
做人要能被利用,才是有用之人;
物品要能被實用,才是貴重之物。
人以理想立世
“如果我們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應該怎麼辦?”
登山專家說:“你應該向山頂走。”
“為什麼不往山下跑?山頂風雨不是更大嗎?”
“往山頂走,固然風雨可能更大,卻不足以威脅你的生命。至於向山下跑,看來風雨小些,似乎比較安全,卻可能遇到暴發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對於風雨,逃避它,你可能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卻能獲得生存!”
摘引自《哲理散文》
一等根器的人,憑著崇高理想而行事;二等根器的人,憑著常識經驗而工作;三等根器的人,憑著自己需要而生活;劣等根器的人,憑著損人利己而苟存。
今日青年大都缺少理想,缺乏抱負;因為無願、無熱、無心、無誌,故而在工作上便會有無力感,這都是因為沒有理想之故。
人有了理想,工作就不會覺得辛苦;有了理想,吃虧也不會去計較;有了理想,困難都能克服;有了理想,生活中就會生起莫大的力量。所以,人要有理想,有理想就有誌願,有理想就有抱負,有理想就有熱力,有理想就有成就。
理想就是正當的希望。每個人在一生中有很多的希望,而崇高的理想則是我們正當的希望。希望,可以引導我們走上正途;希望,可以指示我們達到目標。“哀莫大於心死”,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沒有希望,沒有希望的人生前途一片灰色。
動物中,就算貓狗,也希望有美好的三餐;植物界,就算花草,也希望有朝露的滋潤;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怎麼能沒有正當的希望、崇高的理想呢?
人生有了理想,才有奮鬥的力量;沒有理想的人生,好比幹涸的泉水,就不會長養生機;沒有理想的人生,好比荒涼的沙漠,就無法孕育生命。有了理想,才有生機;有了理想,才有生命。
登山者所以能征服高山,因為這是他的理想;航海者所以能夠征服海洋,因為這是他的希望。人類能夠登陸月球,因為有探索虛空的願望;禪修行者閉目冥思,是為了探索內心神秘的世界。世界上多少偉大的事業都是靠著理想和願望所產生的力量而能成就。
有的人希望成聖成賢,有的人希望成佛作祖,有的人希望成為隱士,有的人希望成為英雄。總之,人類要有理想,生命才有光熱;人類要有理想,前途才有希望。有了理想,生命自然會有意義;有了理想,人生自然會有希望。理想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觀;有了理想,我們就能擁有一個自我的世界。
·佛光菜根譚·
逆境,是磨煉意誌的大洪爐;
困苦,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緣;
信心,是到達目標的原動力;
理想,是建設人生的指南針。
人如棋子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幼時家境貧寒。父母從英國移民美國剛落腳,供養不起他讀書,卡內基隻能輟學在家。一次,別人送給他一隻母兔,很快生下一窩小兔。這下,卡內基犯了難,因為他買不起豆渣、胡蘿卜等飼料來喂養這窩兔崽,他拍腦袋一想,計上心來——請左鄰右舍的小孩子都來參觀這些活潑可愛的兔娃娃。小朋友大都喜歡小動物,卡內基趁機宣布:誰願意拿飼料喂養一隻兔子,這隻兔子就用這個小朋友的名字命名。小朋友齊聲讚同卡內基的“認養協議”。於是,小兔子都有了漂亮的名字,卡內基擔憂的飼料難題也迎刃而解。
摘引自《成功勵誌小故事》
下棋是娛樂活動,也是智慧遊戲。棋有多種,有圍棋、象棋、軍棋、跳棋、五子棋,不管什麼棋,都有其一定的遊戲規則,有它訓練人機智的效果。
人生也如一盤棋,每一個人都是一顆棋子,有時擺在重要的位置是將是相,有時擺在不重要的位置成為小兵小卒。有時一盤棋到了最後,小兵小卒也能立下大功,所以一顆棋子不必計較開始的大小,而要在乎最後立功多少。
人生的這一盤棋,上場以後自然就會有輸有贏,要視為常事,要用平常心接受。有的人贏了棋就得意忘形,失敗後就垂頭喪氣。受不了輸贏的人,怎麼能在人生的棋盤上互見高低呢?就拿一盤象棋來說,有時要注意進攻,有時要注意防守,有時要攻中有守,有時要守中有攻,能夠攻守自如,這才是活棋。我們任何一顆棋子,在團隊裏是一顆活子,就有很大的功用。
下棋注重的是布局,有好的布局才能穩操勝算,所謂“棋高一著”才能進可攻、退可守,運用自如。車、馬、炮在一盤棋裏,是用來進攻的,將、士、相是用來固本保家的,兵卒雖然微小,隻要通過楚河漢界,就能縱橫敵營,發揮很大的力量。所以,吾人即使隻是一顆小兵小卒的棋子,也不要慨歎自己的地位卑微,因為國家靠我,一局棋可能也是靠我來分出勝敗。
人生如棋,在重要的位置,或在不重要的位置,不必介意,隻要恰如其分發揮你的功能,展現你的特長,小兵也能立大功。
一盤棋裏的車、馬、炮,車有車的功能,馬有馬的作用,炮有炮的威力,要互相合作,才能進攻,不要相互排斥。將、士、相保衛家園,也要互相支持,不能各自為政,才不會為對方所乘。所以,下棋要各盡其能,各盡其用,才是好棋手。
兩軍交鋒作戰時,一個小小的探馬有時也能立下轉敗為勝的戰功。詹天佑發明火車連接的環節,則改善了交通。士、農、工、商各界都有許多的棋子,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在人生的棋盤上立下舉世無比的功勞呢?
·佛光菜根譚·
在團體中須有整體觀念,不可強調本位主義;
不能與別人合作,就會分化彼此的力量。
手的百態
菲力普·錫克尼斯在臨死前立下了一份世間最奇特的遺囑:在他死後,要將其右手砍下,送給他那怠慢粗心的兒子奧德黎。根據錫克尼斯在遺囑裏的記述,此舉是對奧德黎的一種譴責,意思是為了“提醒他在長期疏略對乃父的侍奉之責後,勿再疏忽對上帝的職責”。因為手一向被當作友誼與責任的象征。
摘引自《小故事大道理》
人都有一雙手,所謂“雙手萬能”,意思就是要靠雙手才能創造事業,有雙手才能打天下。手在人體上的功用與重要性,從很多的詞句用語可見一斑。例如,一個人歡喜的時候就會“手舞足蹈”,緊張的時候就會“手忙腳亂”,沒有辦法的時候就是“手足無措”。
家人兄弟,稱為“手足”;父母對兒女平等,表示“手心”、“手背”一樣都是肉。有時形容讀書人“手不釋卷”,甚至“手腦並用”;有的人對別人不給予過分的傷害,是謂“手下留情”。讚美醫生為病人手術成功,稱為“妙手回春”。可見,手在人體上的功能確實是非常之大。
賭錢的人要靠“手氣”,講演的人要靠“手勢”,做生意的人要靠“手腕”,聾啞人士要靠“手語”交流溝通。過去的婦女都是靠一雙纖纖玉手能繡出為人稱道的女紅。人生要學習,稱為“學手藝”,手藝的精細就代表一個人的價值。
手,非常靈巧。雕塑家靠他的手能雕塑惟妙惟肖的人像,畫家靠他的手能畫出宇宙山河大地,廚師也是靠他的手做出珍饈美味,指揮家靠他的手指揮動聽的樂曲。
手對於人的功用至大無比。舉手為禮,握手為敬,也都要靠手。打籃球、打棒球、打排球等運動,代表國家出賽,都是靠雙手為國爭光,就稱為“國手”。
戰爭時,都說“將遇良才,棋逢對手”;有的江湖人物,到了某一時期要“金盆洗手”。也有一些下三濫的人盜竊被稱為“三隻手”,甚至考試時請人代考叫做“槍手”,那就不名譽了。
手,最為人稱道的是母親的手。母親的手是推動搖籃的手,是懷抱嬰兒的手,每個人都是在母親的懷中和手裏哺育成長。及至長大,“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可見得母親的手最為人懷念了。母親的手以外,那就要算佛手了。佛陀有一雙慈悲的手,願做世間服務人,所以佛陀的“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最為人所敬重。
·佛光菜根譚·
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
口說不如手做,心想不如圓成。
人生有五味
閻羅王要一個人到世間來投胎,隻給他三十歲的壽命。這個人嫌三十年太少,就跟牛要了十五年,於是可以活到四十五歲;可是他還是不滿足,又向狗要了十五年,一下子增加到六十歲了,他仍然覺得不夠,又再跟猴子要了十五年,總共是七十五歲。
在這人生七十五年的歲月裏,三十歲之前是人的歲月,可以過幸福美滿的生活。三十歲到四十五歲之間,每天為家人兒女辛苦忙碌,真是像牛馬一樣。四十五歲至六十歲時,兒女到外鄉去工作,獨留父母守在家裏,倚門盼望兒女歸來,經常吃兒女剩餘的飯菜,過著如狗一樣的生活。人近七十,像風中殘燭隨時會油盡燈枯,這時就像山中的猴子,害怕獵人隨時會帶著無常的弓箭射中他。人生真是五味雜陳:
一、童年的時候是美味。童年的時候,有父母嗬護寵愛,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是美味的人生。
二、青年的時候是甘味。青年的時候,交朋友、談戀愛,前途充滿著無限的理想、希望,是甘味的人生。
三、中年的時候是苦味。到了中年,每天為兒女、為家人做牛馬,在外奔波辛勞,這時是苦味的人生。
四、老年的時候是澀味。到了老年,兒女像鳥兒一樣振翅高飛,自己健康也一日不如一日了。眼睛看也看不清楚,耳朵聽也聽不清楚,口中吃也吃不甘味,所以老年的歲月都是澀味。
五、修行的時候是禪味。一個人假如從青少年起就懂得學道學禪,那麼經過青年、中年、老年,都會有禪味。就算眼睛閉起來,不看不聽,心中的世界還是一樣甘美無比。
有的人很有錢,但他沒有健康;有的人擁有愛情,卻沒有金錢;有的人房屋田產很多,但沒有兒女;有的人有智慧、學問,可是找不到職業。所以說,人生由來多缺陷。在缺陷中,我們如何擁有全麵的人生呢?
一、有心外的知識,也要有心內的體驗。現在的人往往隻重視心外的知識,盡管學習很多的技能,可是由於內心的體驗不夠,人生還是很浮麵的。所以培養內心的體驗很重要。
二、有接受的人生,也要有感恩的人生。從小到大,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育我們,社會供應我們,我們每天都在接受。我們要如何回饋我們的父母、師長、社會大眾呢?首先要懂得感恩,有了感恩心,就會發憤圖強,做個有益社會大眾的人。所以感恩心很重要。
三、有自我的個性,也要有隨眾的個性。人不能離群索居,在團體生活中,在待人處事上,要有自己的原則,同時要能隨眾隨緣,如此才不會特異孤立。
四、有前麵的世界,也要有後麵的世界。有的人隻知道前麵的世界,隻曉得向前邁進,卻不知後麵還有一個更寬廣的世界,因此遇到困難不懂得轉身,不懂得回頭,經常撞得鼻青臉腫。有一首形容農夫插秧的偈語:“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懂得給自己留個退路,遇事才有轉圜的空間;如果處處將自己限定,將走不出自設的死胡同。
·佛光菜根譚·
生活艱難時,要麵對它;
生活辛苦時,要體驗它;
生活清閑時,要計劃它;
生活滿足時,要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