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顯微鏡看自己的缺點。人都懂得用鏡子來整理自己的儀容,卻很少用鏡子來看自己的缺點。一般人都喜歡為自己護短,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假如能用顯微鏡把自己的缺點看清楚,諸如自私、執著、嗔恨、嫉妒,乃至喜歡醜化別人、美化自己,看低別人、抬高自己,小看別人、誇大自己等。若不知道自己的自私、執著,又怎麼能改進自己呢?
三、用透視鏡看內在的欲望。我們看人的外表,看不到人的內髒,不過醫學上有透視鏡可以觀察腸胃,有X光可以透視體內。內髒能用透視鏡來看,假如有一種透視鏡,不但透視器官,還能透視內心,我們將看見:欲望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來源,自己愛的,就生起執取之欲望;不愛的,就心生嗔恨,想去之而後快。所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假如能有一個透視鏡,透視自己的欲望,將之減少乃至去除。減少汙染的欲望,增加善美的欲望,人生自能安樂。
四、用廣角鏡看社會的美好。有些人看社會,隻看到黑暗麵,他就以偏概全地認定社會到處充滿危險的陷阱,因而充滿失望的想法。其實社會也有可愛、善良的一麵。用廣角鏡看出這是個善惡好壞各半的社會,然後凡事多往好處想,多看社會美好的一麵。
五、用望遠鏡看未來的願景。有的人天生近視,長大後佩戴眼鏡就能看書,對於遠處的事物透過望遠鏡就可以看得清楚。但一般人對於人生遠大的前景未來很少能看得見。假如有一種望遠鏡,不但看到現在,而且看到未來,不但看到近處,還能看到遠方,則所謂“有遠大的眼光”。我們要自問:自己有遠大的眼光嗎?假如沒有,就用望遠鏡吧!
六、用凹凸鏡看人生的起伏。人的一生,貧富貴賤、窮通得失,都難以預料。人生為什麼能榮華富貴,為什麼會窮困潦倒,必有其因緣,隻是一般人難以看清。就像一個患有近視眼或老花眼的人,不容易看清事物。假如我們能戴上利用凹凸鏡原理製成的眼鏡來矯正視力,就能看清事物的原貌。同樣,我們要看出人生的起伏因緣,也需要有凹凸鏡來幫助。假如我們能洞然明白人生起伏的原因,還有什麼逆境不能克服改善的呢?
·佛光菜根譚·
做人處世要知理、知事、知人和知情;
學佛修行要知佛、知法、知眾和知慧。
不比較,不計較
多年前,李誌奇、李誌希兄弟曾通過周誌敏女士向我索取毛筆字。我信手拈來,在宣紙上寫下“不比較,不計較”。後來他們在演藝界相互合作,彼此提攜,傳為佳話。有弟子問:“您當初怎麼想到這樣的句子呢?”我反問他:“人生種種煩惱的主要來源是什麼呢?”他沉思片刻,說道:“比較和計較。”
人的煩惱無明都是從比較、計較而來:繈褓期間,嬰兒運用觸覺,“比較”誰的疼愛多,借著哭聲表達自己的“計較”;上學讀書時,又“比較”誰的分數高,“計較”老師是否偏心;踏入社會以後,則“比較”誰的待遇好,“計較”老板是否公平;父母去世了,還要“比較”誰的財產分得多,“計較”遺囑是否公正。有了比較、計較,一切的分別於是而起,紛爭也應運而生。像古來兄弟反目乃至骨肉相殘的慘劇,著稱者如七國之爭、八王之亂等等,莫不是由比較、計較而引起。
童年時,父母經常外出,我雖上有兄姊,下有弟弟,但目睹家事無人料理,便自動負起灑掃烹煮的責任,包辦一切采購事宜。由於我不比較工作多寡,不計較事務繁雜,八九歲時就“多能鄙事”,從中學習權宜輕重的掌握,對於日後的做人處事幫助甚大。
十二歲披剃出家後,到佛教學院讀書,當時的生活十分清苦,我不曾穿過新衣,都是撿別人往生後的衣服穿;也不曾飽食一餐,半個月才有一次米飯可吃,湯內無油無菜,清清如水。在偌大的道場裏,人多事繁,冤枉、委屈在所難免,而封閉、棒喝又是當時叢林教育的特色。十年的參學生涯瞬目即過,許多人半途而廢,我卻將一切磨煉視為“當然”的訓練,不比較人我是非,不計較待遇好壞,因此得以安心修道,自覺法喜充滿。
古德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年少時讀到這句話時還不能體悟深意,於今回想當年種種,深感所言不虛!反觀現代青年之所以難以入道,不外凡事講究情理,所以別人一句難聽的話語、一個難看的臉色,就嗔火中燒,悶悶不樂,道心既缺,遑論成就事業?在我看來,真正的情,應該是體諒別人,委曲求全;真正的理,應該是講求實務,顧全大局。我們唯有抱持“不比較、不計較”的態度待人處事,才能允執厥中,得其所在。
·佛光菜根譚·
不懷恨,不怨尤,就會少煩少惱;
不計較,不比較,必然多助多緣。
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七歲那年冬天,我見到一群小雞被雨水淋得全身濕透,心中不忍,設法將它們引至灶前,想借著火的溫度將羽毛烘幹。沒想到一隻小雞因為驚慌過度而誤入灶中,等到我將它從火海裏搶救出來,全身羽毛已經燒光,腳爪都燒焦了,連下喙都被燒掉一半。我每天耐心地用杯子裝滿穀類,一口一口喂食,並經常以愛語安慰它。如是過了一年多,小雞居然沒有夭折,後來長大還能下蛋,親友鄰居都視為奇跡,紛紛問我是怎麼養活它的。其實我隻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當成小雞,處處為它設想而已。
小時候因為家境貧寒,無法和其他小孩一樣上學讀書,接受完整教育,所以一直很自卑,總覺得自己好比路邊的一塊破銅爛鐵,一無是處。十一歲那年,我無意間和外婆談起心中的感受,外婆告訴我:“傻孩子,破銅爛鐵有什麼關係,隻要肯在大冶洪爐中熬煉,破銅爛鐵也能成鋼。”這句話猶如黑暗裏的一道光明,引領我走向多彩多姿的人生。
就讀佛學院時,為了磨煉身心,我曾效法古德,以各種方式來刻苦自勵:在過午不食期間,我體悟到精神超脫的法喜甚於口腹貪求之欲;在刺血寫經時,我感受到自己與佛陀血肉相連,與眾生心心相係;在實行禁語期間,我曾因多次違禁而掌摑自己,久而久之,連心中也不複閑言雜語;在拜佛禮懺之時,我仆倒佛前,長跪哀悔往世罪業,烏雲般的無明層層剝落,明月般的佛性逐漸顯現,一股法喜冉冉升起。凡此不僅強壯我的體格毅力,也長養我的菩提道心,使我經得起日後風霜雨雪的考驗。佛說“身為苦本”,曆代祖師們則鼓勵我們進一步“藉假修真”。身體其實就是一座煉鋼廠,若能下定決心,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苦惱正是最好的燃料,它能促進烈火的焚燒,將破銅爛鐵的雜質,燒煉成金剛一般的法身。
二十三歲時,我赤手空拳,渡海來台,初時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念及自己既無顯赫家世,又無師門特色,幸賴世間諸多因緣助我成長,所以總是抱持惜福感恩之心,任勞任怨。同道說我力氣很大,為了不辜負他的讚美,所以使出全身力氣,拉車、挑水、擔石、負薪,沒想到日後竟成為開辟佛光山的資本。前輩命我前往教書,我原本生性怯弱,不敢麵對大眾,但既然承他看得起,因此我挑燈熬夜,準備教材,鼓起勇氣,登台宣講,沒想到就這樣一路從北部講到南部,從海內講到海外。長老要我負責文宣,編輯雜誌,其實我沒有什麼經驗,蒙他不予嫌棄,所以我全力以赴,從撰文、編輯,一直到印刷、發行,一手包辦,沒想到後來憑著這一點曆練,開辦了各種佛教學報、雜誌。
我生性不善主動與人交往,無形之中喪失許多人緣;念及於此,我從不推辭開始努力。我不長於交際應酬,經常因此被人誤會,思及於此,我從直心待人著手學習。我自忖一文不名,無以予人,所以布施所學,教導後人。我自認缺點甚多,愧對十方,因此兢兢業業,三思而行……點點滴滴的改進,將我一步一步地往前推進。我深信在長遠的菩薩道上,即使資質如破銅爛鐵般的我,也必能借著反複琢磨、自我修正,去蕪存菁,成就像金剛不朽的法身慧命;所以行走於人生逆旅之中,即使麵對再大的挫折、再多的阻難,也不曾灰心失意。
所以,我們不必怨歎自己因緣不足,境遇不佳,隻要具備“銅”一般的決心,“鐵”一般的意誌,再“破爛”的天賦、再惡劣的狀況也能成就“鋼”一般的豐功偉業。我們也不必怨怪別人資質低劣、條件不好,如果自己能擁有不息的慈心、不滅的悲願,“破銅爛鐵”也能在我們手中淬煉成為像“鋼”一樣的棟梁之才。
·佛光菜根譚·
自尊要防止傲慢,傲慢不能進步;
自謙要防止自卑,自卑不能成功。
對待偶像
唐朝的丹霞天然禪師在一座佛寺裏掛單,時值嚴冬,天氣寒冷,丹霞就將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來烤火。寺中糾察師大聲怒斥:“該死!怎麼將佛像拿來烤火取暖?”
“我不是烤火,是在燒取舍利子!”丹霞禪師從容不迫地回答。
“胡說!木刻的佛像哪有舍利子?”
“既然是木頭,沒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來烤火!”
一生下來,父母就是我們的偶像;讀書求學,聖賢就是我們的偶像。我們崇拜的一些偉大人物,都是我們心目中的偶像!人要有偶像的觀念,有偶像才能見賢思齊;如果沒有偶像觀念,則沒有學習、效法的對象,就如同沒有地標,前麵的路不知道怎麼走。
偶像觀念,人皆有之。有人把你父母的照片撕下來,放在地上用腳去踩,你一定會上前給他一拳,質問他:“為什麼侮辱我的父母?”“咦?那隻是一張紙、一個偶像,計較什麼?”你會說:“不行啊!他們是我的爸爸媽媽。”所以,佛祖、觀世音,不管是木刻的、紙畫的、銅鐵雕塑的,在我心中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過去有人到佛光山參訪,走到大佛城,看到阿彌陀佛的像都是用水泥做的,便批評佛光山是“水泥文化”。其實,我們在佛光山幾十年並沒有看到水泥,所看到的都是佛祖,怎麼你從外麵那麼遠的地方來,卻隻看到水泥,而沒有看到佛祖?這也太可惜了,真是枉費草鞋錢。所以,人要建立心中的價值,世間的事物無所謂貴賤,但心目中的價值會有貴賤。因此,凡事不要隻從相上去看,而要看它在我心中所顯現的價值,那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