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菜根譚·
活,是精神和生命力的展現;
活,是慈悲和忍耐力的詮釋;
當個會笑的活人,才能擁有世界!
耐煩做人
耶穌帶彼得遠行,路上看到一塊馬蹄鐵,彼得懶得彎腰,耶穌彎腰將它撿起。耶穌用馬蹄鐵換的錢買了十八顆櫻桃。在走過荒野的時候,耶穌掉下一顆櫻桃,幹渴的彼得立刻彎腰撿起吃掉;耶穌又掉下一顆櫻桃,彼得又彎腰撿起吃掉。這樣,彼得彎了十八次腰。耶穌笑道:“要是你此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
摘引自《小故事大道理》
觀察一個人的性格,先要看他有沒有耐力:他耐得住苦嗎?耐得住餓嗎?耐得住忙嗎?耐得住罵嗎?耐得住冤枉嗎?耐得住委屈嗎?耐得住之外,耐煩是一個人應備有的重要性格。不能耐煩的人,做這件事想著那件事,做那件事又想著其他另外的事;在這個地方想到另外的地方,到了那個地方又覺得不習慣。
不能耐煩是性格上的缺點,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必會大打折扣,所以人應該養成耐煩的性格。人生有哪些事需要耐煩呢?
一、等人要耐煩。和人約會,有的人不守時,對這種人你還是要耐煩地等候。有時候對方乘飛機,飛機遲到一兩個小時是常有的事,你能不耐煩等候嗎?其實,等人是藝術,被人等候是罪過;學習耐煩等人,也是做人的藝術和修養。
二、交友要耐煩。我們交朋友,不能經常讓朋友聽我們使喚,我們也要為朋友付出一些服務,尤其朋友必定也有他的性格。如果我沒有耐煩的習慣,在朋友之前一直顯得煩躁、不滿,怎麼能交到好朋友呢?
三、聽話要耐煩。聽老師上課,不管你有沒有興趣,為了分數,不得不耐煩。聽名人講演,有時候也有一些冷門的講題,不一定都能聽得很有興致,但為了禮貌,也要有始有終地聽下去。聽老人的嘮叨、朋友的善意勸誡、家人的叮嚀,都要耐煩;你不耐煩聽,怎麼能獲得別人的諒解呢?
四、處眾要耐煩。在大眾中,團體行動經常要排班,你等我,我等你,必須要耐煩;你體諒我,我體諒你,也要耐煩。所以,在大眾團體裏生活,快慢要有序,尤其要有合群的性格;這個人的個性很急躁,那個人的性情很緩慢,我都必須耐煩。你不耐煩,就不能處眾;不能處眾,如何立身社會呢?
五、學習要耐煩。人非生而知之,一切都要學而後才能知之。學徒學習一項手藝,需要幾年的時間;不耐煩,怎麼學得會?學習語言,不管英語、日語,幾年的時間可能都學不好,我怎能不耐煩呢?世間的學問之多之複雜,都要靠我們的耐煩一一去研究,深入才能成其淵博的知識。
六、成熟要耐煩。田裏的稻麥,不成熟不能收割,你要耐煩等它成熟。桃李水果,要等它成熟,才能采摘;不成熟,生澀難吃,采收了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人要成熟,道德修養、知識見解、禮貌習慣、進退威儀,都要耐煩地養成。世間的人,有的人少年老成,表示他成熟;有的七八十歲的老人,火暴性格,沒有做人的修養,是因為不能耐煩的關係。
耐煩關乎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其重要性不容漠視。耐煩並不完全是靠學習得來的,而是需要時間的磨煉,尤其需要自我的克製,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養成。平時生活裏需要耐煩以對的事,再舉六點如下:
一、生病要耐煩。汽車壞了,要修好才能上路;身體病了,要養好才能做事。有的人生病不耐煩,急於出院重回工作崗位,這樣不但對工作沒有幫助,反而加重病情。孫運璿先生的名言:“你病了,帶給家人多少的麻煩!”所以一個人不要任性,不要隨意,要耐煩照顧好身體,自己的健康是家人的幸福。
二、守信要耐煩。做人要守時、守信、守節、守道,信用是立身處世之本。人無信不立,從中國的造字來看,“信”之一字,就是“人”和“言”,人言要可“信”,才會受人尊敬。為了要守信,做皇帝都要“君無戲言”,做君子也有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工商界也都是“童叟無欺”、“信用第一”,信用就是自己的名譽,沒有信用的人名譽掃地,沒有人願意和他往來,所以對信用必須要耐煩遵守。
三、工作要耐煩。世間沒有白吃的午餐,凡一切所有都要靠我們工作所得而來。工作的訣竅就是勤勞、耐煩。工作不勤勞,主管不歡喜;工作不耐煩,不能把事情做好。無論什麼工作,粗重細活、輕易艱難,都應該耐煩地完成。這就必須養成對工作的責任感,以及對工作耐煩的性格,否則投機取巧終非長久之道。
四、家事要耐煩。再偉大的人,對家事不能不關注。艾森豪威爾總統每天隻要一回家,即刻走進廚房,幫太太煮飯炒菜。家是全體家人共有的,所以家事應該共同負擔,舉凡打掃整潔、洗滌碗筷、整修環境,都應該有自己的一份。家人共同負擔家務,家庭才能和樂。
五、孝親要耐煩。為人子女不能不孝順父母,孝親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煩的性格。因為年老的父母,乃至祖父母,必定動作緩慢、說話嘮叨、思想觀念落伍,假如你不耐煩,勢必讓長輩不歡喜。所以,孝順之道,不止是奉養、尊敬、體貼,尤其耐煩最為重要。
六、人情要耐煩。世間的人情,所謂“禮多人不怪”;你要做到“禮多人不怪”,必須要耐煩。要寫一封信問候長輩,不得不耐煩寫信;必須去探望的親友,不能因為塞車不耐煩,就不去探望。人情往來要送禮,不能因為想不出應送什麼東西,就不耐煩去送禮;人際間要應酬,如果你因為不善講話,就不耐煩去應酬。這都是做人有虧,不能不慎。
軍人作戰,不到緊要關頭不濫發一槍;會議高手,不到要緊時刻不亂發一言。主婦煮飯,飯未煮熟,鍋蓋不可妄自一開;母雞孵蛋,小雞尚未孵成,不可妄自一啄。所以,在事務裏麵要耐煩,在人情裏麵要耐煩,在時空裏麵要耐煩,耐煩是人生成就事業的增上緣。所謂“耐煩做事好商量”,耐煩做人,才能把人做好。
·佛光菜根譚·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倨傲易傷身;
涵養是待人第一法,粗鄙易傷人;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急躁易壞事;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貪欲易染心。
沉得住氣
馮道與和凝同在中書省任職。一天,馮道穿了新買的鞋子到和凝家中拜訪。和凝一看,這雙鞋子和他數日前叫仆人買回來的那雙一模一樣,於是就問:“你這雙鞋子是多少錢買的?”馮道不慌不忙舉起右腳:“五百塊錢。”和凝一聽,轉身對仆人罵道:“一模一樣的鞋子,為什麼你說要一千元呢?”此時,馮道又緩緩地舉起左腳:“這隻也是五百塊錢。”
沉不住氣,往往不能冷靜地判斷是非,造成憾事。曆史上,很多戰爭原本有利的一方,被對方的激將法激怒,沉不住氣,貿然出兵,而使局勢逆轉。在佛門裏,一些出家人還俗,也是等不及,沉不住氣,因此沉淪世海。
沉得住氣是一種修養的功夫,東晉淝水之戰期間,謝安正與朋友下棋,得知侄兒謝玄力克敵人,但他不形於色,依然冷靜下棋。沉得住氣是一種忍辱的智慧,英烈千秋的張自忠受命與敵人周旋,卻被誤認為賣國賊,但他沉得住氣,最後完成使命,流芳千古。諸葛亮以空城計騙過司馬懿的數十萬大軍不戰而退,也是沉得住氣。有智慧的人,越是緊急危難越是冷靜沉著,因為唯有在鎮靜中才能想出應付事變的方法。
所謂“飯未煮熟,不要妄自一開;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拳頭不要隨便打出去,要沉得住氣,才有力量;眼淚不要隨便流出來,要沉得住氣,才能化悲憤為力量。
沉得住氣,也不是沒有是非觀念,而是冷靜沉著,伺機而動。紀渻子訓練鬥雞,說明一隻上等的鬥雞,不是隻會虛張聲勢、自狂自傲,否則遇到強者,往往不堪一擊!氣定神閑,從容安詳,呆若木雞,最後方能不戰而勝。
吾人在日常生活中,縱使遇到挫折,或有不公平之事,不可以衝動,更不能意氣用事,應該冷靜沉著,要沉得住氣,才能理性地思考解決之道,這才是智者所為。
不急不急,安全第一;不急不急,禮讓第一;不急不急,威儀第一。要慢要慢,注意禮貌;要慢要慢,慢工出細活;要慢要慢,欲速則不達。
“慢”是一個政策,看世間演變,才能定策。但是“急驚風遇到慢郎中”,慢也不全然就好,因此當急則急,當慢則慢,符合中道最好。
煮菜,有快快炒,有慢慢燉;快炒才會青脆,慢燉才能熟透。修行,有漸修漸悟,有頓修頓悟。不管漸悟、頓悟,都是經驗的累積,一旦因緣成熟,自然水到渠成。世間沒有一蹴可及的事,沒有“立即長大”的人,揠苗助長則適得其反,所以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才能到達目的地。
古代士子十年寒窗苦讀,才能一舉成名。種了三年的樹木,才能當柴燒;長了十年的樹木,才能當板凳坐;經曆百年的樹木,才能當棟梁用。所以,人要養深積厚,才堪大用。
現在的快速爐,快速加溫,也快速冷卻;溫室裏的花朵,快速開花,也快速凋謝。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要禁得起時間的循序漸進,才會平順。
學劍的人,愈急著成就,就愈不能如願,因為他沒有留一隻眼睛看自己,就會給敵人有可乘之機。所以,做人有時要當機立斷,不能稍作猶豫,但大多時候則要“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才能免留遺憾。
三日才能做完的事情,可能一天就完成了;一時就能完成的事,可能等了數日還未見成效。急慢之間,對於工作的效率,對於一個人的服務精神,也不能不注意!
·佛光菜根譚·
唯有在鎮靜中,才能想出應付事變的方法。
有智慧的人,越是緊急的時候,越能鎮靜沉著。
自製的功夫
山上寺廟有一尊銅鑄的大佛及一個大磬。深夜,大磬向大佛抗議:“你我都是銅鑄造的,你高高在上,每天有人向你獻花供果,燒香奉茶,向你禮拜,可是每一次有人拜你時,我就要挨打,這太不公平了吧?”大佛安慰道:“你也不必豔羨我。你可知道,我當初被工匠鑄造時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曆經刀山烈火的痛楚,日夜忍耐,才鑄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難,你不曾忍受,我是走過難忍能忍的苦行才能坐在大殿裏,接受香花供養和人們的禮拜;反觀你,隻要別人在你身上輕輕敲打一下,你就痛得直喊叫!”
子彈都比不上委曲柔軟的忍耐力量。一個人要能忍毀謗,聽惡罵如飲甘露,做一個有力的大人,不被外境的風浪所動搖,於行路難的人間忍苦、忍難、忍冷、忍熱、忍濃、忍淡,最難的是忍下一口氣。所謂爭一時容易,爭千秋就必須以忍為鎧,有多少忍耐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就像經上說:“由忍得解脫,嗔心寂無起。為一切能故,能勝一切人。”一個人的偉大與否,不是看他的錢財多少、名位高低,而是看他有沒有自製的力量。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君子能自製,而小人不能。快樂與煩惱從哪裏來分別?快樂幸福的人生是由於能自製,煩惱痛苦的人生是由於不能自製。
佛教為什麼要講布施?就是要我們對金錢物資要能自製,不要過分貪著。為什麼要講持戒?是要我們在生活上能防非止惡,有自製的力量。為什麼要我們忍辱?也是要我們在人事上能克製自己的嗔恚,養成柔和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