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真正有力量的人就是能自己要求自己,不管在榮華富貴還是冤家仇敵之前都能自製。能自製,生活才能快樂;能自製,人生才能高尚。人類有追求欲望的本能,節製欲望也是人類的本能。如果你節製的力量小,不能自我克製,那麼你就是人間道德的失敗者;如果你要在道德人格中完善自己,就必須把自製的本能發揮出來。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夠,則不妨如儒家所說“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讓別人來幫助你。

自古聖賢君子,沒有一個不是克己利人的;佛教中的諸佛菩薩,也沒有一個不是從克己利人中修學圓滿的。

國家的法律不是用來定人罪刑的,而是要我們依法、守法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佛教的戒律也不是要拘束我們的行為,而是要我們的身心因戒律而獲得自由。有了法製和戒律的自製,麵臨任何誘惑,吾人才有力量應付。

在聲色貨利的前麵,我們要能自製;在權利名位的前麵,我們要能自製。有自製、忍耐的力量,就不會受情愛、美色的誘惑;有自製、忍耐的修養,就不容易嗔恚、暴躁。

所謂“君子不欺暗室”,就是自製的功夫;所謂“佛子不作非法”,就是自製的功夫!玄奘大師“言無名利,行絕虛浮”,就是他在名利的前麵能自製;鳩摩羅什要求弟子“但采淨蓮,莫取汙泥”,即是他知道自製。印光大師用“常慚愧僧”來自製,太虛大師的“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也是他的自製。

佛教裏的晚課“是日已過,命亦雖減”,這是要我們對時間的自製;過堂用齋時“大眾聞磬聲,各正念”,這是對思想的自製;《佛遺教經》的“如蜂采蜜,但取其味,不損色香”,這是要我們對飲食的自製;《普賢警眾偈》的“當勤精進,如救頭然”,這是要我們對於懈怠的自製;古德的“衣不重裘,脅不著席”,這是對生活的自製;常不輕菩薩的“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是對別人人格的尊重、以防傷人的自製。

蒲達多能自製自己不好強,甘願拜在弟子鳩摩羅什門下,故能留下“大小乘互為師”的美談。張飛知道自己易怒的性格,在戰勝嚴顏後特地下座禮遇,感動嚴顏心悅誠服投降。古今名人在牆壁上懸掛對聯,或者在案桌邊書寫座右銘,都是為了自製。我們要用忍耐來自製,我們要用智慧來自製,我們要用戒法來自製,我們要用修養來自製。

自製,就是自我克製,自己的本性中多少的爆發力、多少的貪嗔癡,都要靠自製力掌控。有了自製力,才能降服其心;有了自製力,才能回歸本性。自製是要求自己性格上的節製,自製不是要求別人如何改變。禪門裏的“照顧自己”、“照顧腳下”、“觀照自心”、“看清念頭”,都是自製。

自製,說時容易,用時很難,所以一般人“講時似悟,對境生迷”。當境界忤逆不順的時候,什麼是義理人情,什麼是非道理,一概拋諸腦後,此即由於未能養成自製的功力也!人受苦受難時比較容易自製,人受氣受惱時往往就難以自製了。自製,不是在平時閑居的心情;自製,是麵臨侮辱、委屈、傷害時能夠自我克製、自我化解。尤其處在今日聲色犬馬的社會,人我利害衝突之中,麵臨一切橫逆的境界,我們更需要自製。

·佛光菜根譚·

有同情心才能利人,

有體諒心才能容人,

有忍耐心才能做人,

有慈悲心才能度人。

嗔恨之害

有個婢女負責磨房的工作,每天早上要把主人交代的大麥、黃豆等雜糧研磨成粉。有一隻羊常常趁婢女不注意時偷吃豆粉,主人懷疑研磨的豆粉鬥量不足,常怒叱責打婢女。婢女被主人責怪後,便怒不可遏地拿起竹杖捶打羊。屢遭挨打的羊心中更是怨恨難平。一天,婢女在生火,羊看見她空手無杖,就用角去頂觸她。婢女又氣又急,拿起燃燒的木柴猛打羊。羊被火燒,痛苦難忍,四處翻滾,身上的火苗焚燒村人房舍,殃及山野。

你會生氣嗎?你會發怒嗎?你會罵人打人嗎?你會怨天尤人嗎?如果有,那就是嗔恨!“嗔恨之火,能燒功德之林!”我們很多的功勞、功德、功行,因為嗔恨之火,一下子就把它們燒得精光,實在可惜啊!

當嗔恨心起來的時候,人往往忘記了自己的修養,也不顧自己的風度,什麼義理人情,什麼心平氣和,統統都拋諸腦後了!

嗔恨,與愛相反,所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平時相愛的夫妻,一旦生氣,拍桌砸碗。桌椅碗盤也沒有得罪他,而他不但拿碗盤出氣,還怪兒女,罵別人,甚至怪世界上的人都不好,好像所有的人都得罪他。所以,當嗔恨心生起時,他就沒有了世界,沒有了朋友,沒有了親人,沒有了自己。

人為什麼要嗔恨生氣呢?有時因為不承認自己的過失,不能聽逆耳的忠言,不肯接受一點的損失,不希望別人比他好。天在下雨,他就怪老天不好;忽然刮風了,他也怪氣候無情。你不能和他有不同的意見,你也不能背著他做你自己的事情,那都是嗔恨心的來源。

汽車拋錨了,大罵汽車氣死人;電視上演自己不喜歡的節目,恨不得一腳把它踢爛。咒罵車船誤時,怨怪飯菜不合口味,甚至把看病救命的醫師都告到法院去,和自己愛過的親戚朋友反言相譏。嗔恨生氣時,自己甚至不吃飯,不睡覺,這是和嗔恨過不去呢,還是和自己過不去?汽車要靠蒸汽才能往前開動,飛機要靠電氣才能升空,氣之威力大矣哉!

台風的形成,是因為氣壓的關係;原子彈的威力,是靠氣爆的原理,這些心外的氣壓就已經很可怕了,而心內的怒火推動的“生氣”,其摧毀的威力更是可怕喔!

“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如果吾人想要消滅嗔恨的火焰,必須要用慈悲的法水,若想衝淡抵消嗔恨的氣壓,就必須敞開心中的門窗,否則隻有讓嗔恨之火燒身,隻有讓嗔恨之氣壓榨了!

·佛光菜根譚·

心懷嗔恨、傲慢、成見的人,縱天降甘露,也難入其心;

心存慈悲、謙虛、寬和的人,縱災難臨頭,亦難摧其誌。

盲從的突破

法國科學家約翰·法伯曾做過著名的“毛毛蟲實驗”。毛毛蟲有種“跟隨者”的習性,總是盲目跟著前麵的毛毛蟲走。法伯把若幹個毛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花盆周圍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鬆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天下來,毛毛蟲還不停地團團轉;一連走了七天七夜,終因饑餓和筋疲力盡而死去。這其中,隻要任何一隻毛毛蟲稍微與眾不同,便立即會過上好生活。

摘引自《成功勵誌小故事》

現代社會上有許多盲從的人。盲從就是依附於他人,沒有自己的思想;盲從就是跟隨別人起哄,沒有自己的主見;盲從就是人雲亦雲,沒有判斷事情真偽的能力。

群眾運動就是盲從,全盤接收就是盲從,隨波逐流就是盲從,隨聲附和也是盲從,跟著感覺妄念走就是盲從,唯利是圖的牆頭草也是盲從。

社會上,不少青年學子因為盲從而誤入歧途,如跟著別人吸食毒品、酗酒賭博,在別人的誘惑之下逃學、離家,在別人的慫恿之下打架、偷竊。也有的人因為盲從而崇尚流行,如蛋撻的流行,讓人們排長龍等候購買;喝番茄汁的流行,讓人們一窩蜂跟著搶購;商場、證券的投資,讓一些沒有市場調查或是經濟分析的盲從者走上虧本倒閉之路。

盲從,主要是由於自己懶於思考。當人們習慣盲從後,處事就會變得敷衍,所帶來的後遺症就是社會的落後,就是人民的媚外。盲從讓自己沒有分析善惡的能力,讓自己沒有表達喜好的勇氣。有的人在選擇學校、科係時不是依著自己的興趣與專長,而是盲從於明星學校或熱門科係,而讓自己煩惱,終而學無所得。

曆史上有名的“東施效顰”、人們耳熟能詳的“皇帝的新衣”、寓言故事的“麻雀想變鳳凰”,都是在說明:一味聽信別人,沒有自己的看法,不但失去了自我,更受到世人的嘲笑。

一味地接受別人的好惡,是無知的表現,是從眾心理,就是沒有自信的盲從,就如曹丕所說的“貴遠賤近,向聲背實”,是自慚形穢的盲從。

老馬識途、小狗以小便做記號,都是不願意盲從,而能記住路線;蒼蠅憑著空氣的振動敏銳地發覺有人要打它,而能在被打之前飛走,這是因不盲從而能自保;蝙蝠依靠著對方所發出的音波反射辨位,是因不盲從而能補其視力不良的缺陷。

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要人們不要盲從。不盲從才有智慧,不盲從才能創新,不盲從才能站穩自己的立場,不盲從才能不同流合汙,不盲從才能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佛光菜根譚·

多聞不如多見,多言不如多行;

多疑不如多問,多慮不如多防。

積極的人生觀

國王出外打獵時不小心弄斷了一截手指,問身邊的大臣該怎麼辦。大臣甲帶著樂觀的口氣說:“這是好事!”國王聞言大怒,怪他幸災樂禍,將他關入大牢。一年後,國王再次出外打獵,被土著民族活捉,綁上祭壇,準備祭神。巫師突然發現國王少了一截手指,認為這是不完整的祭品,就將他釋放,改以國王隨行的大臣獻祭。國王慶幸之餘,想起了牢中的大臣甲,就立刻將他釋放,並對他無故受了一年的牢獄之災致歉。大臣甲卻說:“一年的牢獄之災也是好事,如果我不是坐牢,試想陪陛下出獵而被送上祭祀台的大臣又會是誰呢?”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觀,有的人樂觀,有的人悲觀。樂觀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都持樂觀的看法;悲觀的人凡事都往壞處想,都持悲觀的看法。

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樂觀,也沒有絕對的悲觀:“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樂觀、悲觀當然有外在的因緣,但多數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好事不一定全好,壞事也不一定全壞。佛教講無常,凡事可以變好,凡事也可以變壞。悲觀的人想到自己隻剩下百萬元而擔憂,樂觀的人卻為自己還剩下一萬元而慶幸。

蘇東坡被貶謫到海南島,島上的孤寂落寞,與當初的飛黃騰達相比,判若兩個世界。但蘇東坡隨後一想,宇宙之間,在孤島上生活的,也不隻是他一人;大地也是海洋中的孤島,就像一盆水中的小螞蟻,當它爬上一片樹葉,這也是它的孤島。蘇東坡覺得,隻要能隨遇而安,就會快樂。蘇東坡在島上,每吃到當地的海產,他就慶幸自己能到海南島。甚至他想,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來,他怎麼能獨自享受如此的美食呢?

所以,凡事往好處想,就會覺得人生快樂無比。

出家僧侶,一襲袈裟,一雙草履,到處行腳雲遊。他們可以與乞丐同行,也可以與君王同坐,看起來孑然一身,但是他擁有法界,與全宇宙的眾生同體,又何來孤獨之有呢?

所以,人生沒有絕對的苦樂,隻要有積極奮鬥的精神,隻要凡事肯向好處想,自然能夠轉苦為樂、轉難為易、轉危為安。海倫·凱勒說:“麵對陽光,你就會看不到陰影。”積極的人生觀就是心裏的陽光!

·佛光菜根譚·

樂觀如明燈,照亮希望的前程;

消極如毒品,腐蝕健康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