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無如退步人,淡中滋味最天真,
爐邊向火慵開口,睡裏抓頭忘卻身。
——宋·慈受懷深
衡量
布店門口有人吵架。買布的說:“一尺布三塊錢,八尺布該是二十三塊錢,為什麼要我付二十四元?”顏回一聽,對買布的說:“你錯了,三八是二十四,你應該付給店家二十四元才對。”買布的很不服氣:“你有什麼資格說話,三八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隻有孔子有資格評斷,咱們找他評理去!”顏回說:“很好,孔子是我的老師,如果他說是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說:“如果我錯了,我就把頭給你!”顏回就說:“如果是我錯了,我就把頭上的冠輸給你。”
孔子問明情況,對顏回說:“你輸啦,三八就是二十三。”顏回聽孔子這麼說,認為老師糊塗了,第二天借故請假回家。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並不說破,隻說“事情辦完後就早點回來”,同時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不明究竟勿動刀。”
回家路上突然烏雲密布,雷聲大作,顏回躲進路邊一棵中空古樹,猛然記起孔子的話,趕緊走出來。說時遲那時快,一個響雷把古樹劈個粉碎。顏回連夜趕回家,進屋發現床上睡了兩個人,一時怒從心起,要舉劍砍人,又想起孔子的話,點燈一看,床上睡的是妻子和妹妹。
顏回大驚,不等天明就趕了回去,向老師懺悔,同時感謝老師的話救了三個人的命,然後忍不住問:“老師,三八到底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孔子反問:“那麼你說,到底是生命重要,還是帽冠重要呢?”“當然是生命重要了。”孔子說:“這就對了,如果我說三八是二十三,你輸的隻不過是一頂冠;如果我說三八是二十四,他輸的可是一條人命呢!”
開會商議問題,主席會說:“請大家衡量情況,再作決定!”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麵,我要衡量一下:他是好人,是壞人?別人批評我們一句話,也要衡量一下:他是善意,是惡意?
總之,世間一切事的大小、輕重、是非、好壞,都需要衡量。有衡量,就有分寸;有分寸,對待外境就能夠適當處理。所以,對於世間任何人事、功過,甚至一切用品的價值,我都要衡量一下。如何衡量呢?
一、方向用指南針來指引。有時候我們來到十字路口,不知東西南北,需要靠指南針來指引方向;有指南針指引,確定了方向,才不至於走錯路。人生的道路,大部分時間都在十字路口徘徊,需要“停、看、聽”加以衡量,能進則進,該停就停,不能莽撞。人生總有許多因緣機遇,凡到了難以抉擇時就需要衡量。如果你未經指南針指引或者沒有衡量,背道而馳,路途隻會愈走愈遠。
二、冷熱用溫度計來測量。氣象預報今天的氣溫,知道冷熱後才好決定該穿什麼樣的衣服,但也需要衡量早中晚的氣候不同。氣候有冷熱,人情也有冷熱。要避免:人家對我們熱情,我不知感謝;人家冷淡我們,我卻絲毫沒有察覺到別人的嫌惡。人的大腦應該有指南針辨別方向的功能,也應該有溫度計測量人情冷熱的能力——識趣、識時、識地、識人,都要靠大腦的溫度計。學佛成道要無分別智,但對於社會人心,如果我們不能用大腦的溫度計測量一下人情的冷暖,終歸要吃虧。
三、道德用功過格來計算。你想知道自己的道德有多少嗎?道德也有考核標準。“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每天的身口意行為,從人間到天堂,從天堂到地獄,從地獄再回人間,來來回回不知多少次。我們一天當中,幾次上天堂、幾次下地獄、幾次回人間,可以用功過格來計算。通過功過格,客觀如實地把每天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存了什麼心,每周或每月統計一次,就知道自己的功過了,當然就知道自己的道德是高是低,不必別人來評斷。
四、人品用眾輿論來公評。人的品格,不但自己知道,別人更能客觀地為我們衡量。品格要接受輿論的公評,尤其是對公眾人物而言。當然,社會有時也並非完全公平,你的好心,別人不知道,你的惡行,別人也沒有發現,輿論公評也會有錯誤的時候。但輿論是大眾的意見,會比較客觀。客觀衡量,不是完全準確,但總有七不離八的分數。如現在的選舉,公私機構都會做民意調查,雖有差距,仍有一定的準確度。我們要不時自問:我的道德人品能經得起他人衡量,能經得起輿論公評嗎?
·佛光菜根譚·
慈悲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身體力行的道德;
慈悲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工具,而是真心關懷的流露。
認錯要有勇氣
女兒即將到山區旅行,母親囑咐:“你去的地方很冷,不要隻顧漂亮,要多帶一點衣服去啊!”女兒回答:“不必了,冷的時候隨便到什麼地方都可以買到一件毛衣。”母親不放心:“偏遠的山區通常很難找得到一家店麵。”女兒還是說:“沒關係,我可以找一個人家商借一件。”母親說:“越冷的地方人煙越稀少,你到哪裏去商借呢?”女兒說:“萬一真的冷得沒辦法了,我馬上回來,不就得了嗎?”
死不認錯就是一般人的通病。“認錯,要有勇氣”,我一生都將這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一九七一年,我想將朝山會館的建築列為佛光山第一期工程。我認為現代佛教應該和社會大眾結合為一體,能夠提供好的食宿,才能讓信徒安心歡喜地朝山拜佛,所以建議設立一座美輪美奐的朝山會館。不料很少信徒支持這項建設,眼看工程無法進行。有一天,慈惠法師對我說:“台灣的信徒根本不懂什麼叫朝山會館,他們隻希望有殿堂可以拜佛,師父應該先建大雄寶殿才對。”我一聽,覺得她的話非常合理,於是立刻修正,佛光山後來的建設一直非常順利。假如當初我隻憑理想,沒有認錯的勇氣,又何能有後來的方便呢?
我提倡僧團的民主,效法佛陀時代的三番羯磨。每次在佛光山開會,難免有一些徒眾的意見與我不同,但隻要合理,我立刻自己修正,所以我自許是一個從善如流的人。很怕徒眾認為師父也是一個死不認錯的人,久而久之,上焉者不敢違抗,隻會唯唯諾諾,沒有深思遠慮;下焉者遵循效法,隻知指責別人,不能檢討自己——這樣一來,佛光山哪裏能突破創新,為眾謀福呢?
以我多年來授徒的經驗,凡是能夠接受教誨、勇於認錯的人,大多進步得快;凡事覺得自己全部有理、死不認錯的人,大多在原地踏步。像我常勸一些徒眾,既然不長於讀書,就要及早學習其他技術,但他們卻執著己見,不肯認錯,結果花了許多年的時間鑽研學問,才發現走錯了路,後悔莫及。另有一些徒眾做事不能顧全大局,懶惰又不和眾,經過一再訓誡,還死不認錯,到頭來沒有一個單位肯要他做事。還有一些徒眾溜單以後,雖然知道自己錯了,卻沒有勇氣向大眾認錯,隻得流浪在外。我雖有心寬容接納,基於宗門法規,也隻有徒呼奈何!
因此,人一生際遇的平順安危,其實和自己能否認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古往今來,無論一個國家或一個團體,主事者乃至組成的分子,能夠認錯與否,往往就是成敗得失的關鍵所在。
像項羽之所以在楚漢之爭中飲恨敗北,就是因為他剛愎自用,所以眾叛親離,最後自刎於烏江,臨終前還死不認錯,喊著:“天亡我也!天亡我也!”三國名將周瑜,因為心胸狹窄,妒賢嫉能,錯失聯蜀滅魏的機會,卻不知反省,反而感歎:“既生瑜,何生亮?”終致英年早逝。反觀劉邦和曹操,一個原本默默無名,一個被世人稱為奸雄,卻因為能聽從諫言,改正過失,而成就霸業。
出家學道一甲子以來,應事接物,使我悟出了一個做人的道理:“你對我錯,你好我壞,你大我小,你樂我苦。”我將這個四句偈掛在口邊教育徒眾,並經常引用一則故事來說明它的道理。
從前有一戶姓張的人家與一戶姓李的人家毗鄰而居。張家經常吵鬧不休,李家卻和睦互敬。一天,張先生問李先生:“為什麼你們家到處充滿歡樂,我們家卻天天像個戰場一樣?”李先生回答:“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都是壞人。”張先生不解其意,問道:“此話怎講?”李先生答:“譬如,在我們家茶杯被打破了,一定有人趕快跑去認錯:‘是我不好,把杯子放得太靠邊了,害你滿身都弄濕了,有沒有傷到手啊?’打翻的人也會連忙說:‘沒事,沒事,是我自己不小心,對不起,讓你嚇著了。’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你們家,打翻的人會說:‘是誰這麼沒大腦,把杯子放得這麼靠邊,害我全身都弄濕了?’另一個人就立刻反駁:‘是我放的杯子,怎麼樣?你自己不小心,還要賴到別人身上!’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大家都不肯認錯,當然就不會安寧了。”
佛教十分注重認錯的修持,除了有各種懺悔法門之外,叢林道場選任住持當家,也以是否有供養大眾、勇於認錯的美德作為標準之一。因為有認錯勇氣的人才能夠以身教領眾、教眾、服眾、和眾。
晉朝的法遇禪師,是江陵長沙寺的住持,有天收到師父道安大師寄來的荊杖,立即領悟:這是師父在訓誡他不久前對一名沙彌喝酒隻略施處罰而沒有遷單的過失。於是立即鳴鍾集眾,向荊杖燒香致意,表示敬領師訓之後,便伏在地上,命維那師杖笞三下,並且垂淚自責,此後僧俗二眾更加精進道業。
禪門語錄中充滿師徒之間以喝罵論道的公案,不但徒弟在錯誤時能夠勇於認罪,老師不對時也有俯首道歉的雅量。正因為如此,禪宗能以活潑伶俐的道風流傳久遠。
所謂“不怕念頭起,隻怕覺照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不怕犯錯,就怕沒有認錯的勇氣。在今天開放的時代裏,常看到坊間書籍及知名人士都在鼓勵大家“前進,要有勇氣”、“表達,要有勇氣”。
我常想:是否更應該提倡“認錯,要有勇氣”的精神?唯有父母與子女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老板與夥計之間、長官與屬下之間都能具有勇於認錯的美德,我們的國家才能更進步發展,我們的社會才會更溫馨祥和。
·佛光菜根譚·
能夠接受教誨,勇於認錯的人,大都進步得快;
覺得自己有理,死不認錯的人,往往原地踏步。
給的境界
有一年,範仲淹吩咐兒子範純仁押解五百鬥麥子回江蘇老家。路上,範純仁遇到了父親的一個老朋友。在交談中,了解到他家庭狀況很不好,父母都還沒有安葬妥當,女兒還沒有出嫁,需要一大筆錢。
範純仁為籌錢給他,把五百鬥麥子賣掉,錢還是不夠;就又把押解麥子的船也賣了,解決了父親故友的困難。他回京跟父親報告:“父親,我把五百鬥麥子賣掉以後,錢還是不夠。”
範仲淹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吧!”
範純仁說:“父親,我已經賣掉了。”
真是父子同心。
摘引自《小故事真智慧》
佛教有一則故事,話說有甲乙兩個小鬼,生前在世為人,陽壽享盡後被鬼卒帶到閻羅王的麵前。閻王看了功過簿後說:“你們兩人前生並沒有做過太大的惡事,仍然讓你們投胎做人,出生為兩兄弟,但一個必須過著付出的人生,另一個過著接受的人生。你們哪一位要過接受的人生呢?”
甲小鬼一聽,心想接受的人生可以坐享其成,搶先說:“閻王老爺,請讓我過著接受的人生吧!”乙小鬼看到甲小鬼搶先了一步,並沒有懊惱,反而心想:給與的人生,處處幫助別人,那是多有意義!因此他毫不猶豫地說:“閻王老爺,我願意選擇付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