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羅王聽了兩鬼的願望,提起判筆定了兩鬼的前途:“乙小鬼,既然你選擇付出的人生,那麼你下輩子當富翁,專門行布施,把錢財賑濟給窮人;甲小鬼,你希望過接受的人生,下輩子你就當乞丐,一生接受別人的幫助。”
人世間,不管貧富,一直貪圖擁有,即使有錢,也是富有的窮人;一個人雖然物質貧乏,但他樂於給人、助人,在精神上就是貧窮的富人。所以,“給”是很美好的事。茲分析“給”的六點意義:
一、給是善美的行為。佛光山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二、給是重要的修養。給人一點助緣,幫別人說一句好話,甚至給人一點笑容,給人一些安慰,都是人生重要的修養。
三、給是感動的好事。給人的一點提拔,讓人感動終生;給人一點施舍,幫助他人解決困難。給人的一點方便,自己無損,別人受益;給,總是皆大歡喜的好事。
四、給是利他的精神。給,是利他的善行,讓人受益,讓人歡喜,讓世間充滿了善行好事。布施不是一定要捐大錢給大利,有時給在重點上,像及時雨一樣,猶如觀世音菩薩及時救苦救難,所以才有很多人信仰。
五、給是善緣的循環。給,看起來是給人;給,或許是回報過去他人給我,也可能是今生自己播撒種子。你播下善緣善種,將來人家也會回報給你,所以你給我,我給你,相互的善緣因此循環不已。
六、給是做人的習慣。俗語說“善財難舍”,給人很難。有的人慳於給人說一句好話,吝於給人一點笑容,給人一點利益如同割了自己身上的一塊肉。所以,人生最好的教育,就是從幼年起養成一種仗義的性格,讓給成為自己做人的習慣。
中國人一向也有給的習慣,給你一支煙,給你一杯茶,但是這一點點的給是不夠的;有人在婚喪喜慶時給人一點禮儀,這也是有限的布施。給,不是錦上添花;給,要雪中送炭。給,能給得不勉強,給得不後悔,甚至給得皆大歡喜,是無上的修養,也是無上的智慧。
·佛光菜根譚·
修橋鋪路,是給予大眾的方便;
說法度眾,是給予他人的成長;
不生惡念,是給予自己的淨化;
常行善事,是給予社會的美化。
得失之間(一)
報載,日本一位家庭主婦因為女兒沒有考上明星幼兒園,憤而將鄰居考上的女童勒斃;高雄縣一名員工因為老板懷疑他偷工減料,怨恨在心,引發殺機;浙江一名女子因與男友仳離,就把所有和男友來往的女性朋友下毒害死;舊金山一位學生因為課業繁重而殺死逼他讀書的母親。這些都是因為得失心重而惹出來的禍端!
人生的過程,有得有失,得失參半:經商,有賺有賠;事業,有起有落;計劃,有成有敗;比賽,有勝有負;股票,有漲有跌;成績,有高有低;地位,有上有下;際遇,有好有壞。
鬆柏竹梅,必須經曆風霜雨雪,才能茁壯成長;生而為人,怎能要求一帆風順,平步青雲呢?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要在得失上太過認真計較。偈雲:“麝因香重身先死,蛾因絲多命早亡。”能臣部下猜中主管的心事,會遭嫉被害。你說,他的聰穎,是得呢,是失呢?得失,可以說是人類事業上的考驗,不要因一時的得失影響一生的期許。
得失是一時的,理想是一生的。
紂王因為得到美麗的妲己而喪國,是得,是失?得失,得失,如果人人用來自我檢討,策勵未來有得無失,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無住,而無所不住。太陽住在虛空之中,太陽的威力不是很大嗎?我們的心不要有所住,尤其不要住於色、聲、香、味、觸、法,那就能心住虛空,量遍沙界。所以,我們可以反省得失之因果關係,切不可有得失之心!
·佛光菜根譚·
謙衝鮮招忌,忍讓少樹敵,
淡泊無得失,寬容絕恩怨。
得失之間(二)
某位居士的夫人慳吝不舍,對於社會善舉從不響應,丈夫請默仙禪師給予開導。禪師至其家中,見到她,即刻伸開手掌,問:“我的手經常如此,不能收縮,如何?”夫人說:“這是畸形!”禪師再把手合起來,問:“如果每天隻是緊握而伸不開,如何?”夫人說:“這也是畸形!”“自己不愛惜東西,全部給人,這是畸形;自己對金錢緊握不放,一文不舍,這也是畸形!”禪師說後即刻告辭而去。夫人這才知道,自己平時不肯為世間樂善好施,原來是畸形的人生。
世間確實有不少的人樂於助人,自己不接受別人的善意,這雖不是沽名釣譽,但也是不正常的畸形;一個人如果隻想接受別人的賞賜,自己不肯回饋社會大眾,所謂一毛不拔、一錢不舍,這也是畸形。
佛教講結緣,人給我,我給人,都是同等的重要。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如果我們接受別人的,自當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如果我們布施給人,也要感謝對方給我有個與你結緣的機會。能夠有來有去,有去有來,收受同等,屈伸自如,這才是應有的行為。
“大丈夫能屈能伸”,真正懂得財物的人能給能舍,能舍能受。就如一個人四肢屈伸自如,才會舒服;睡覺的時候能夠左右翻身,才能安眠。如果隻能屈不能伸,或是隻能伸不能屈,當然就是畸形。所以,對於財物要能舍得;能舍才能得,有得也要能舍。我們個人的財富本來就是取之於社會,當然也要用之於社會;能夠懂得將個人之財化為大眾團體所共享,這才是富有的人生。
“屈伸自如”不僅是物用之道、養生之道,也是人際往來之道。人生的前途,當遇到困難挫折時你要懂得轉彎變通,所謂“窮則變,變則通”。當汽車駛進了死巷,你怎能不轉彎呢?當在人前應該表示自尊時,你要抬頭挺胸以示正直;當應該對人謙虛時,你也要低頭屈身以表示尊敬。如果隻知道昂首闊步,不會曲躬彎身,不會受人歡迎;如果隻知一味地卑躬屈膝,不能自持自重,也會被人輕視。所以,一個人當直、當屈,當進、當退,能夠屈伸自如,這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佛光菜根譚·
隻為自己著想不會大,
能替別人著想不會小。
得失之間(三)
劉邦做了皇帝後,有一次生病,傳旨誰也不接見,一連多日,許多政事都不得奏報,文武百官非常焦急,但又不敢進宮見駕。將軍樊噲很惱火,就闖進宮去,一直來到皇帝床前,高聲道:“想當初,您在沛縣起兵時,何等英雄氣概!今天下已定,精神怎麼反而如此不振?您得重病,不和大臣商議國家大事,整天隻和一兩個太監待在深宮裏,難道您忘了當年秦始皇病死時宦官趙高假造遺詔,殺害公子扶蘇與文武大臣,禍亂天下的事嗎?”劉邦聽罷,翻身起床,馬上召見群臣。
“當得意時,須尋一條退路,然後不死於安樂;當失意時,須尋一條出路,然後可生於憂患。”台語有句話叫做“加加減減”,就是“加減人生”的意思。
人生有時候是一帆風順,所謂情場得意、商場滿意、官場快意、所求如意,這都是“加”的人生;有時候事業上的失意、人情上的恨意,生活上的無意、朋友間的歉意,這都叫“減”的人生。人生本來就像潮水一樣起起落落,有高潮有低潮,這就是“加加減減”的人生。
“得意時須防失意,失意後可能就會得意。”得失之間、加減之中,都不是定型的。有時候春風得意,有時候要謹防秋風的寒意,不管處在什麼時候,應該具備憂患意識。
佛法講無常,無常就是不會永得,也不會永失;人生不會都是加的,也不會都是減的。加加減減,得失之間,就看誰的智慧、誰的耐力、誰的決斷、誰的巧妙,以爭取得多失少、加多減少的人生。
無常不是不好,加減和得失正是人生的意義。家庭裏,有弄璋弄瓦,添丁進財;也有老病死亡,衰微短缺。這都是人間自然的發展。
“加”固然歡喜,“減”何必太過憂悲煩惱?應該鼓起勇氣,強化毅力,接受失敗減弱的教訓,何必計較一時的得失?處在“減”的人生時,想到還有明天“加”的日子,還有“加”的未來,人生就不會絕望。
世事可以打敗一個無勇氣、無耐力的人,但是能有正見的認識,有正思的勇敢,“加”的功成名就,不也是人人可期的嗎!“加”當然可以無限地擴大,“減”最多就是零,從零開始不就是未來無限的希望嗎?
一幅藝術畫作,對於各種顏色濃淡,它要加加減減;一盆美麗的插花,也要加加減減,才能成為圓滿的傑作。頭發太長了,要剪短;指甲太長了,也要修剪;樹木花草太擁擠,也要給它減少。今日的修剪、減少,就是明日的茂盛。
當秋冬來臨的時候,風雪吹落殘枝敗葉,不必失望,它正在醞釀著明年的成長。台風、地震毀損了多少的房屋,犧牲了多少的人命,這固然不好,但是新的居家、新生的力量,不就是從挫敗中再進步的嗎?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沒有減,也就沒有加。生活裏的喜怒哀樂都有加加減減,承認加減人生,就是懂得真正人生的意味。
·佛光菜根譚·
爛的瘡疤要割除,才會長出新肉;
壞習慣也要去除,才能培養德行。
以舍為得
漁人在捕魚,一隻蔦鳥飛下,叼走了一條魚。有無數隻烏鴉看見了魚,便聒噪著追逐蔦鳥。蔦鳥不論飛東飛西,滿天的烏鴉都是緊追不舍,蔦鳥無處可逃,疲累地飛行,心神渙散時魚就從嘴裏掉下來了。那群烏鴉朝著魚落下的地方繼續追逐。蔦鳥如釋重負,棲息在樹枝上,心想:我背負這條魚,讓我恐懼煩惱;現在沒有了這條魚,反而內心平靜,沒有憂愁。
如果情愛是束縛,你能舍去情愛,不就得到自在了嗎?如果驕慢是煩惱,你能舍去驕慢,不就能得到清涼了嗎?如果妄想是虛妄,你能舍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實了嗎?如果掛礙是痛苦,你能舍去掛礙,不就能得到輕鬆了嗎?所以能舍什麼,就能得什麼,這是必然道理。
舍得,以“舍”為“得”!這其中的因、緣、果之關係,如果我們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舍為得”的妙用。在田地裏,沒有播種(舍),哪裏有收成(得)?對於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送禮致意,怎麼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回你一句讚美;給人一個笑容,別人才能對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舍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舍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隻有貪嗔愚癡,他給人的當然也是貪嗔愚癡。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