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也有的師徒之間教學相長、互為師表,例如,道真長老接受做住持的徒弟的命令為客人倒茶、切水果,卻甘之如飴;如果今日社會大眾都能學習道真長老這種“老做小”的精神,必能消除許多“老少問題”與“代溝問題”。
世間一切事都是靠因緣和合而存在,緣聚則有,緣滅則散,即使親如父子母女,一旦緣盡,終要分離,所以人要把握有緣時,好好相攜相助。《心地觀經》說:“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堂上雙親健在,是人間最幸福的事,因此為人子女,當父母健在時就應該好好孝順,千萬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徒留遺憾。
孝順父母是人子之道,人而不孝,何以為人?佛經中除了處處指陳“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心地觀經》)的孝親思想之外,尤其進一步要我們“視一切人猶如佛想,於諸眾生如父母想”(《觀普賢行法經》)。所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梵網經》),更把眷屬的範圍擴大到一切眾生。
我們薄地凡夫,不見得人人都能做到視一切眾生如父、如母,甚至如佛想,但對於家中眷屬,例如親子之間、夫妻之間、親族之間、主仆之間,甚至出世的師徒之間,至少應如《長阿含經》所說:
子女應以五事敬順父母:一者供養侍奉,無使匱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父母正業,承繼光大。
父母複以五事養育其子:一者教導子女,不使為惡;二者指示教授,趣向善處;三者慈愛照顧,入骨徹髓;四者妥為子女,求善婚娶;五者正當用度,隨時供給。
丈夫敬妻應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媟;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
妻子複以五事恭敬於夫:一者體貼敬愛;二者家務整潔;三者溫柔親切;四者誠實毋欺;五者讚歎恭維。
為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親族亦以五事親敬於人: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三者護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歎。
雇主應以五事對待僮使: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假。
僮使複以五事奉事其主:一者早起;二者為事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勞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
弟子敬奉師長複有五事:一者給侍所需;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
師長複以五事敬視弟子:一者順法調禦;二者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
過去儒家有謂“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今日人間佛教的居家之道,應該用智慧來處理人倫之間的感情,用佛法來淨化、美化、弘化、佛化家庭生活。對於老中青幼等分子,彼此之間要互相愛敬、慈孝、教育、規勸,因為家人之間是一種連鎖關係,父母子女等眷屬就像鎖鏈一樣的環環相扣,絕不可分割,人人盡其在我,相敬相愛,個個身心健全,融洽和諧,家庭才有歡笑,家庭倫理也必然和樂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