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雖然排斥物欲,反對過分耽迷於物質享受,但在普通社會裏,適度的擁有物質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不過對於一些實踐苦行的人,希望借著淡泊物欲來磨煉自己的意誌,也是為人所稱道的。例如叢林裏的生活,師父往生了,衣單用物又再傳給弟子,一件衣服即可傳遞數代;就是我自己幾年的叢林生活也莫不如此。假如我們對物質有遠離的看法,就能不受物役,就能不為形累。所以《金剛經》叫人不可住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的境界上。因為五欲六塵中缺陷很多、苦惱很多,一旦身陷其中,則不容易超脫,所以《大寶積經》雲:“財寶色欲及王位,無常迅速須臾頃;智者於斯不欣樂,勤求上妙佛菩提。”《華嚴經》也說:“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如果我們能淡泊物欲,勤求法樂;能夠歡喜柔和忍辱、擁有慈悲喜舍,這才是我們的生活之道。
社會上一般人的生活,物質占去了主要的部分;試想生活裏的食衣住行、行住坐臥,哪一項能少得了物質?哪一項能不與物質發生關聯?因為生活缺少不了物質,所以人類就甘願做物質的奴隸。其實,人生不必隻追求享樂、富有;人生不要做金錢的奴隸,應該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位。例如住家環境的整潔美化,有助於生活品質的提升,因此,每日勤於打掃庭院,把家裏整理得窗明幾淨、舒適,院中亦可蒔花植草,以增進生活意趣。乃至偶爾與三五好友到郊外遊山玩水,也會提升生活的品位。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給人歡喜,如山水般給人欣賞,如橋梁般供人溝通,如樹蔭般讓人乘涼,如甘泉般解人饑渴;能夠自我創造生命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所應該追求的生活品味。
總之,人要生活,豬馬牛羊也要生活,即使昆蟲、動物,都需要生活。但是,生活的品位,各有不同。現代人追求時尚的品牌服飾、流行的化妝,甚至時興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其實真正的美麗是一種從內在自然流露出來的威儀、莊嚴、安詳、自在,所以《法句譬喻經》說:“慧而無恚,是謂端正。”能夠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個性、習慣、觀念、人際關係,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這才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品質。
因此,人間佛教的生活觀,主張生活必須佛法化,也就是除了金錢、愛情以外,在生活裏還要增加一些慈悲、結緣、惜福、感恩的觀念,甚至於明理、忍辱的佛法,生活裏有了佛法,比擁有金錢、愛情更為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