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感情觀(情愛之道)(1 / 2)

人的生命從哪裏來?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生命是從“愛”而來的。愛是生命的根源,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父母相愛,我愛父母,我的情識之中含藏了許多愛和不愛的種子,所以投生到人間,並因為愛而累劫在生死裏沉淪,因此《出曜經》說:“人為恩愛惑,不能舍情欲;如是憂愛多,潺潺盈於池。”

人因為有情愛牽絆,所以輪回生死;人因為有情感,因此稱為“有情眾生”。然而“法非善惡,善惡是法”,如果愛得不當,固然愛如繩索,會束縛我們,使我們身心不得自由;愛如枷鎖,會鎖住我們,使我們片刻不得安寧;愛如盲者,使我們身陷黑暗之中而渾然不知;愛如苦海,使我們在苦海中傾覆滅頂。但是,“愛的淨化是慈悲,愛的提升是智慧”,如果能將愛升華為慈悲,則“慈息瞋恚,悲止害覺”(《菩薩地持經》)。又《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慈悲是諸佛菩薩度眾不倦的原動力,人人若能以慈悲相待,則愛如冬陽,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發人性的真善美,愛實不失為一種鼓勵向上的力量。

因此,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運作感情、以理智來淨化感情、以禮法來規範感情、以般若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親子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例如佛陀靜坐路中以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國,他以“親族之蔭勝餘蔭”感動琉璃王退兵(《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佛陀對眼盲的弟子的愛護,諸如為患病比丘看病(《毗奈耶》)、為阿那律穿針(《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一),乃至佛陀的本生譚裏“割肉喂鷹、舍身飼虎”等等。正如《大乘寶要義論》說:“多諸有情於身命等皆生愛著,以愛著故廣造罪業墮惡趣中;若複有情起大悲已,於身命等不生愛著,以不著故生於善趣。複能於彼一切有情,運心廣行布施等行,一切善法相應而作,修菩薩者以大悲心而成其身。”所以《涅槃經》說:“如來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脫。”

慈悲就是情愛的升華,佛陀的弘法利生、示教利喜,就是愛;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就是愛。愛就是為了你好;愛你就要成全你,要尊重你,要給你自由,要給你方便。愛是美的,愛是善的,愛是真的,愛也是淨的;佛教本質上即是慈悲與淨愛。

《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大智度論》也說:“如慈母養育嬰兒,雖複屎尿汙身,以深愛故而不生瞋,又湣其無知。菩薩於眾生亦如是。”菩薩憫念眾生,不分親疏,因此我們應該學習諸佛菩薩,把愛從狹義中超脫出來,不隻是愛自己、愛家人,更要愛社會大眾、愛國家世界。我們要用慈悲去擴大所愛,用智慧去淨化所愛,用尊重去對待所愛,用犧牲去成就所愛。人與人之間若能相親相愛,則宇宙世間,何其寬廣啊!過去一些曲解佛法義理的行者,總是灌輸在家信眾:“夫妻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頭”等錯誤的觀念。其實世間男女結婚,這是愛的升華、愛的圓滿、愛的統一。但是愛不是單行道,愛要彼此體會對方的心,進而把對某個人的愛,擴及一切眾生。過去儒家有所謂“憐蛾不點燈,為鼠常留飯”;佛教也說:“當以慈心育養幼弱,見禽獸蟲蛾、下賤仰人活者,常當湣念,隨其所食,令得穌息。莫得加刀杖,傷絕其命”(《佛說阿難四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