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偉大,因為有勝負之心,爭執也就層出不窮;誠如《法句經》說:“勝則生怨,負則自鄙;去勝負心,無爭自安。”如果我能懷著尊重你的偉大,我有擁護你、成就你的心態,自然能化戾氣為祥和。
一般人總希望自己擁有的比別人多,而不顧別人的匱乏;一般人總是好逸惡勞,隻求一己逸樂,不顧他人苦楚;甚至爭功諉過更是一般人的通病,也是紛爭的原因。如果人人都能承認自己錯、自己壞,凡事不推諉、不卸責,所謂“如有暴惡人,非理相加謗;智者以誠言,安忍能除遣”(《諸法集要經》),則人我關係自然能和諧無爭。
現代的社區提倡守望相助,鄰裏之間要互相敦親睦鄰,對獨居長者要主動關懷,殷勤慰問。在佛教的《大寶積經》更說:“在家菩薩,若在村落,城邑郡縣,人眾中住,隨所住處,為眾說法。不信眾生,勸導令信;不孝眾生……勸令孝順。若少聞者,勸令多聞;慳者勸施,毀禁勸戒,瞋者勸忍,懈怠勸進,亂念勸定,無慧勸慧,貧者給財,病者施藥,無護作護,無歸作歸,無依作依。”
一個團體裏,能幹的人,大都能促進和諧;不能幹的人,則容易引起紛爭。人與人之間,能夠容許異己的存在,就能和諧;尊重寬諒,就能和諧。《華嚴經》有謂:“說四攝法,令眾生歡喜充滿十方。”想協調人際間的關係,行四攝法是最好的法門。所謂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不論我們布施的是金錢、財物,或力量、言語,都能使人感到歡喜,有利於彼此的往來。說讚美他人的話,做有益於他人的事,表示與他是平等地位,和平相處,都是處事接物的妙方。佛經常教我們要廣結善緣,就是要我們不侵犯他人,不辜負他人,並且要多多給人方便,因為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不侵犯他人,才能使得他人樂意與你交往。
其實,人我彼此都是相關一體的,都是因緣的相互存在。每一個人都隻是世間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我”以外還有一個“你”,你以外還有一個“他”,你我他之外,還有周圍接觸的各種人等。
人與人之間如果關係良好,相助相成,這是很大的福分;如果相嫉相斥,則痛苦不堪。人我之間,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諒解、幫助,如果有一方不能體諒另一方,則人我之間必然會發生問題。
總之,人所以會有紛爭、不平,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因此,想要獲得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唯有把“你”當作“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能夠將心比心,彼此互換立場,才是和諧群我關係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