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善的執著,所以盡忠的對象也要有所選擇,要看值不值得。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侍”;盡忠的對象必須是好的、善的、正的,要有仁義,不能盡忠邪惡,那是非法的,所以忠也要講中心、講正派、講善美。
忠,是發揚仁義、慈悲、信仰。所謂“忠君愛國”,意思就是說,忠和愛是同等的。你對他效忠,就必須愛他;既然愛他,就必須對他盡忠。
忠的含義,就是專注、不二、完成、圓滿的意思:能夠專注不二,不計成敗地竭盡自己的忠誠,完成自己的責任,當下即已圓滿忠貞之行。所以所謂“盡忠”,並不是要我們捐棄生命,做無謂的犧牲,隻要每個人都能站在個人的崗位上,把分內的工作做好,盡到本分應盡的責任,就是盡忠。譬如家庭主婦把家裏整理得窗明幾淨,有條不紊,像樂園淨土一般,就是對家庭盡忠;社會上每一分子都能努力工作,不偷懶,不取巧,就是對社會國家盡忠。身為佛教徒,凡我佛子,都能奉行佛法,以佛法來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使民風敦厚,就是對國家民族盡忠。
自古以來,佛教寺院的設立,使每一個民眾在心靈上點燃一盞明亮的燈火,祛除黑暗的愚癡無明,重現智慧光明,給予心理建設,給予精神武裝,這就是佛教對社會大眾盡忠;佛弟子實踐佛陀的教示,以慈悲來化導暴戾,以忍辱來消除怨敵,以智慧來教育頑強,這就是佛教對一切眾生的盡忠。所以,忠的含義,不僅僅是狹義地盡忠某一個人,或對某種特定對象的恭敬崇拜,忠是更廣義地對大眾的服務奉獻。在家庭裏,要忠於妻子兒女,忠於為人夫或者為人婦的一份職責;在社會上,要忠於團體、忠於公司、忠於主管上司,恪盡為人部屬的一份責任。與人相處要忠於道義良心,追求理想要忠於自己的原則立場,在我們的生活裏,忠的美德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內心忠誠的人,往往是指路的明燈,光照八方。忠的懿行,對我們人格的成長影響至深且巨。
忠和孝往往是相提並論的。忠是信仰,是追隨,是學習;孝是恭敬,是愛護,是孝養。談到孝順,一般人以為隻要對自己的父母恪盡奉養,就是孝順了。事實上,鳥禽畜生尚且知道反哺,奉養父母隻是孝順最基本的一環,除了對父母盡孝之外,更要擴而充之,對宗族盡孝,甚至進一步擴大為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眾生盡孝。
所以,現在的養老育幼,都是為了盡孝;現在的慈悲喜舍,就是要用孝敬的心來完成。我們不但要對父母盡孝,對民族、同胞、人類,都要盡孝;我們不但要對長輩盡孝,對殘疾人、老弱之人也要孝養。
所謂“孝”,是愛心的表現,孝是對國家、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孝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係,孝維持了長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對生命的摯誠感謝,更是無悔無怨的回饋報恩。佛教認為,為自己所愛是小孝,為家族親人所愛為中孝,為國家民族所愛是大孝。甚至《盂蘭盆經》說:“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孝順七世父母,乃至一切眾生父母。因此,孝的意義,並不限於對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進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地擴充至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無盡的眾生。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更要澤被廣大的眾生父母,全心全力解決一切有情的煩惱,這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正如《金剛經》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才能說是為眾生盡孝。
如果說忠是與國、與民、與己的關係,那麼孝就是與親、與人、與生的關係。中國文化主張三綱五常,但是一切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闡明,以孝順為中心,擴而充之,對國家的孝順就是忠,對兄弟的孝順就是悌,對朋友的孝順就是義,乃至對眾生的孝順就是仁。尤其今日提倡孝道,就是要如何積極去孝養父母,解決老年的孤苦,甚至解決同胞民族之間的老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忠孝在人間,彼此是相互的。一條狗為主人盡忠,因為感念主人對他的愛護;大臣為領袖盡忠,也是感謝君王的知遇、賞賜。我們想要別人對我們以忠孝來往,就必須先為對方付出忠誠和孝養。
偈雲:“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所謂忠孝,都是由我們內心所激發出來的一種感情、良知,一種愛心和美德,忠孝是維係人類關係的倫理綱常,唯有把忠孝的精神發揚起來,讓忠孝、慈悲、愛心遍於一切時、一切處,我們的社會才會更有秩序,我們的家庭才能更加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