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擁有最豐富的文化,最高深的教理,藏經豐富,典籍浩瀚,可是卻不太重視教育。沒有教育,縱有再高深的教理,再繁多的經典,誰去研究?如何利於大眾?所以必須提倡教育。信徒,要有信徒的教育;僧伽,要有僧伽的教育;甚至兒童、婦女,也要有兒童的教育、婦女的教育。
早期的台灣佛教雖然也辦教育,但與其他的宗教相比,佛教實在相差太遠了,如泰北中學、慈航中學,雖然開辦了,最後卻離開佛教,為社會所有。為什麼呢?因為佛教沒有人才。所以,我們堅持要辦大學,類似其他宗教所辦的輔仁大學、東海大學等,為社會培育人才。
幸而今日佛教已逐漸重視教育,辦有華梵大學、玄奘大學等,佛光山則創辦位於宜蘭礁溪的佛光大學及嘉義大林的南華大學。辦校的原則,主要是著重人文精神的發揚,吸收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理念,結合現代大學的製度,配合未來導向的觀念,希望能培育英才,提升青年的品質。
至於佛教的專門教育,也隻是聊備一格,很少受到佛教界的重視,信徒的支持。一般而言,發心鑄佛像、建佛殿,會有很多佛教徒響應;談起開辦英語班、辦研究部,就很少有人關心。
早期佛教的僧青年,自身也犯了一個毛病:不肯接受教育。在佛教裏,生活太容易,不識字沒有關係,不懂英語、日語也不要緊;不會傳教,沒人怪你;不會看經,做苦工也很好。為人師者,也怕徒弟受教育,甚至阻礙他們受教育,唯恐徒弟的學問好、程度高,會看不起師父。
佛教徒不重視教育,實在令人惋惜。古代的高僧大德,不但通達孔孟老莊等哲學,更精通三藏。因此,我們不但要發心好好接受教育,更應該提倡、鼓勵別人去受教育。如果信徒受教育,他就不會迷信,不會以人神感情為主,他會知道以整個佛教作為他護持的對象。如果是出家人受教育,他將來就能弘法利生,名副其實地像個出家人。
早期佛光山舉辦“僧伽夏令營”,對於每一位前來參加的出家眾,都先作四事供養的準備,另外講義用品等,全部免費供給;結訓以後,每人再供養長衫一件。如果是幾十年前我們在大陸參學的時候,知道有這樣的優待,一千裏的路途,走它一個月,就是夜裏趕路也要趕去參加。為什麼?因為我們常利用暑假,出去趕經懺法會,白天念經拜佛,晚上放焰口,一個多月下來(還是在最忙的7月),所有獲得的□錢,還不夠做一套褂褲。那時候的生活,就是那麼艱難。但是,現在寺廟的生活太容易了,這樣的供養已不稀罕了。
“發展教育”的責任,還有待每一位佛弟子的發心,不斷提倡、呼籲、鼓勵,佛教的教育才能再成長、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