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城散記
一火力壯
仁川機場入關大廳"韓國人"通道裏,站著一個漂亮的姑娘,一隻纖手拖著小小的旅行箱。白裙子下麵,秀色可餐的小腿一絲不掛。再往下看,居然光腳加平拖!
飛機上剛剛播報,外麵溫度零下四度。在她前後,韓國大姨們都穿著厚厚的羽絨服。
第二天清晨,我起得早,出去溜達,溫度大約是零下七八度的樣子。冷清的街頭走過兩個上班的小姑娘,不但短裙,而且開氣,抱著膀子瑟縮在寒風裏,那種大無畏地擁抱想象中的春天的精神,真是令人欷噓不已。
在漢城街上,也經常可以看到高大骨感的帥哥,穿著薄薄的白汗衫,背著大大的黑色旅行包,大踏步瀟灑地走過。
漢城王宮
火力壯的當然都是年輕人,但也不全因為年輕。韓國人普遍比中國人經凍,大冬天裏也大口大口地喝冷水。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是因為受西方人的影響,而是古來如此。朝鮮開天辟地以來一直是個窮國,老百姓喝不起茶,不管什麼時候,都是一瓢涼水了事。曆代相沿下來,倒是造就了一副鋼筋鐵骨,在體育場上經常幹得安於飽暖的中國人沒電。
吃的也是如此。韓國飯店,幹淨是沒說的,大快朵頤不可能。你看林林總總上來N小盤東西,無非是泡菜、鹹黃瓜、黃豆牙,高級點的再給你來一盤蘋果片,吃了半天,嘴裏還是寡淡得要命。小國寡民的朝鮮,千百年來就是這樣吃過來的。
路上我和韓國導遊談起這個吃。年輕的女導遊和所有的韓國人一樣,都是堅定的民族主義分子,一切都是韓國的好。她說,韓國之所以發展得快,是因為人們不在吃上浪費精力。韓國人把省下來的精神都用到了正事上,工作啊,學習啊,旅遊啊,享受生活啊,沒時間研究吃。
第41節:漢城散記(2)
言外之意,是說中國人太專注於吃了。
無獨有偶,一位中國人的看法和她如出一轍。在漢城我見到了一位金先生,原是中國遼寧大學的教授,現在在慶熙大學做研究,在韓國已經呆了十年。他說去年回了一趟國,最突出的感受是,吃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位置太突出了。他回國後,天天被"接風"、被"招待"、被"安排",成天暈暈乎乎,體重長了十斤。據他觀察,中國政府官員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吃,他們每天都要為"安排"、"接待"的場所、規格、陪客級別大動腦筋,為連續不斷的豪飲大傷身體。
他說,如果中國的政府官員能把用於吃的精力省一半出來用於工作,中國就會大不一樣了。
二講政治
原以為資本主義社會裏,商業氣息應該淹沒一切,人們掉在錢眼裏,不再胡思亂想,社會因此高度穩定。沒想到,在韓國的幾天,天天碰到政治這個詞。
到韓國的第二天,是三月一日,韓國獨立紀念日。大巴行駛在漢城街頭,忽見大隊全副武裝的警察,"嚓"、"嚓"、"嚓"列隊跑步前進,一輛輛警車紅燈閃爍。大巴上一車騷然,每個人忙著問導遊,出了什麼事。導遊說前麵的廣場上,正在舉行紀念獨立日的集會。
果然,車行不遠,前麵人潮如海,橫幅條條,一線慷慨悲憤的女聲通過高音喇叭,在空中淒厲地回蕩,下麵林立的手臂都高擎著一麵小白旗,隨著這個聲音的起伏而一遍遍飽含情緒地洶湧。
導遊說,這是反對親朝鮮者的集會。他們要求政府,清除社會上的朝鮮間諜。
這情景對我們來說,熟悉而又新鮮。我們在關於"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的紀錄片,在《青春之歌》之類的電影中,無數次地看到這樣橫幅蔽空的鏡頭,無數次地聽到這樣飽含著熱淚和激憤的聲音。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這卻是第一次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