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這樣的艱難困苦、顛沛流離之中,這個民族居然奇跡般在生存了下來。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猶太文明和中國文明一樣,本來在一千年的定居中形成了極強的保守性,有人甚至說"猶太民族的所有傾向都是保守的"。如果沒有環境的變化,猶太民族勢必會走向自驕自大和自我封閉,然而命運卻強製他們與陌生的異族交往,去適應、接受和學習異質文化。"大流散把他們卷入了一種強製性的曆史交往之中。……這種特殊的曆史遭際,使猶太人的交往活動無論是從深度上還是廣度上來說都遠遠超越了其他民族"。(張倩紅:《猶太文化的現代化》)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之後,許多猶太人隨著阿拉伯人來到了西班牙,從8世紀到13世紀,猶太文化與阿拉伯文化在地中海區域,特別是伊比利亞半島的交融與結合,孕育了塞法爾迪文化。它不僅發展了猶太宗教,哲學及文學,而且也滋潤了8到13世紀還相當貧瘠的歐洲文化土地。後來隨著猶太人向東逃亡,猶太文化與日耳曼及斯拉夫文明的交融又產生了猶太文化的又一分支:意第緒文化。在猶太文明史上,意義最深遠的一次文化融合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的"猶太啟蒙運動"。在摩西·門德爾鬆的號召下,大批猶太人勇敢地衝破一些僵化的"猶太傳統","衝破隔都的禁錮",在保持自己民族特性的同時,又全方位吸收歐洲啟蒙運動的文化成果,把自己"改造成真正的歐洲人",使猶太民族完成了從中世紀民族到現代民族的化蝶之旅,催生了一大批傑出的思想家和優秀的文學作品。近現代以來,猶太人大批流入美國,猶太文化與美國文化交融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美國猶太文化,深刻地影響了美國文化的發展。"正是廣泛的曆史交往才使猶太人承擔起了''中介性客民''的社會角色,才使猶太文化具有了邊際性特征,才使猶太民族成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民族。"在廣泛交遊中,猶太人形成了一般民族沒有的世界性眼光和雄大氣魄。

第47節:中國人和猶太人:異與同(5)

耶路撒冷猶太教聖跡哭牆

波蘭猶太思想家多伊徹說:作為猶太人,他們的"超前"優勢恰恰在於生活在不同文明,宗教和民族文化的交界線上,他們誕生和成長在不同時代的交替點上。他們的思想成長在最為撲朔迷離的相互溝通,相互滋養的文化影響之中,他們生活在他們所居住的國家的隱蔽處和偏僻角落。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既在其社會之中又超然其外,既屬於它而又超乎它。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們創造了超越其社會,超越其國家,也超越其時代和同代人之上的思想,才使得他們的精神能遨遊在寬闊的地平線上,遨遊向遙遠的未來。(轉引自張倩紅:《猶太文化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