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節:中國人和猶太人:異與同(7)
然而事實上,以色列人在建國後表現出來的團結精神和奉獻精神卻讓人印象十分深刻。以色列建國之後取得的所有成績,首先都要歸功於它的民主政體。在歐洲飄泊了幾千年的阿什肯納茲人帶回了成熟的民主思想。在他們的主導下,以色列從建國之初就建立起了成熟的民主體製。以色列在選舉中采用比例代表製,選舉體係十分公平,比較充分地反映了選民意誌,使各個利益集團的代表都有機會進入權力機構。猶太人在哭牆前禱告以色列的地方政府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力,可以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民間組織的積極性,釋放民眾的活力。阿拉伯公民除了可以不服兵役外,也全麵享有所有其他公民應有的民主權利,他們組建了主張把耶路撒冷還給巴勒斯坦的政黨參加大選,他們完全掌握著自治城市的政治和行政事務,並通過他們在以色列議會中的當選代表來代表阿拉伯人利益,這些代表在政治舞台上相當活躍,十分充分地行使著自己的權力。建設性的爭吵是團結的基礎。雖然建國以來,發生了近200次內閣危機,但是在民主機製下,以色列卻能保持健康的團結,不同民族群體之間的社會衝突得以控製在適度的水平,保持著強大的動員能力和高效的決策能力。猶太人在議會爭吵不休,一旦發生危機,立刻會協調起來,並肩作戰。戰爭時拯救以色列的不是上帝,而是猶太人舉國上下一致的迅速反應。以色列常備軍的規模並不大,但是在高效的政治製度支撐下,它的戰爭動員能力極強。以色列人戲稱自己是"11個月不在崗的士兵"。在發生戰鬥情況18小時內,以色列全體預備役軍人就都可以領取到武器,完成集結;24小時內,預備役部隊機動到位;36小時內,預備役部隊投入交戰。
雖然一直在戰爭中生存,但民主製度使以色列成功避免了軍人幹政。1967年六日戰爭爆發前,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形勢越來越緊張,約旦、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國相互簽訂了戰爭互助條約,準備對以色列一致作戰。事已至此,以色列總理艾希科爾仍然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舉動優柔寡斷,以色列麵臨巨大危險。如果在專製製度下,局勢發展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由於領導人的軟弱和準備不足,導致戰爭的失敗。另一種是通過政變、內訌等方式,推翻舊的領導人,然而這種自我衝突會消耗大量的內部能量,對外戰爭也會大受影響。民主政治在此時顯示了它的優勢,在成熟的民主運作下,6月1日,工黨成功邀請反對派加哈爾集團加入內閣,同時力邀西奈戰爭英雄達揚出任國防部長,主戰派主導了政府,迅速開始了有效的戰爭準備。政府改組僅僅四天,6月5日,內閣就批準了達揚擬定的軍事計劃,決定先發製人,主動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