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上述這兩個“反映”對不對,但漢語詞“單變雙,雙變四”的趨勢是確實存在的,尤其是“單變雙”,非常明顯,很多從前隻用一個字就能表達的意思,到了現代就要用兩個字來表達,哪怕是湊個沒詞義的字也得湊,似乎不湊就差了一條腿站不穩一般。
從前漢語裏的“妻子”就包括 WIFE 和 SON ,但現在就隻代表 WIFE ,“妻”變成了“妻子”,“子”變成了“兒子”,這兩個“子”就沒什麼實際意義,隻起湊成雙音節詞的作用。
K 市人所說的“張巴”是個貶義詞,大概是“好張揚,愛湊熱鬧”的意思。“張巴”可以是個形容詞,比如說某人“很張巴”,或者“張張巴巴的”;也可以是個名詞,比如稱某人是個“張巴”;“張”還可以做動詞,比如“張得全世界都知道”。“張”還有“吃驚,受驚”的意思,比如“雷聲把小孩子嚇張了”。
大概是傳統觀念的影響, K 市話裏的“張巴”似乎多用來形容女孩子,很少有人說某個男人“張巴”的,也許傳統觀點認為男人外向張揚不算什麼,或者認為隻有女人才會有這個缺點。
我這裏說的“小張巴”就是我們家的“蝦頭妹妹”,這個外號是太奶奶起的,剛開始家裏其它人都不喜歡這個外號,覺得“張巴”是個貶義詞,用來叫一個女孩子不好,每次太奶奶這樣叫,大家都不響應,希望太奶奶發現自己“曲低和寡”,自我收場。
太奶奶不服氣:“你們說我叫她‘張巴’不好,那你們叫她‘蝦頭妹妹’就好了?蝦頭像個什麼?又尖又長著胡須 —- ”
一句話說得大家麵紅耳赤。
太奶奶乘勝追擊:“你們不是說現在興自嘲的嗎?你們把我們叫‘老家夥’,把自己叫‘憨包子’,把她哥哥叫‘小憨包子’,怎麼輪到她就不能自嘲了呢?”
一句話說得大家張口結舌。
太奶奶窮追猛打:“小孩子嘛,學名要起得響亮一點,那是要寫在紙上,用在學堂,跟人一輩子的,不能含糊。小名嘛,就是小時候在家裏叫叫,還是俗一點好,容易養大。我們那時候,小名叫‘狗剩’‘膿包’的,一抓一大把 —- ”
一句話說得大家啞口無言。
算了,“張巴”就“張巴”吧,別太奶奶一倔上,給咱丫頭起個“膿包”的小名,那就更慘了。
說句公道話,太奶奶叫蝦頭妹妹“小張巴”,也不是完全沒道理,小丫頭還真有點“張巴”呢,她自己總是要搞點動靜出來,對外界的動靜她也不放過。
記得今年初的時候,艾米有天早上刷牙,刷著刷著,就嘔吐起來,老黃忍不住問:“是不是 —- 有了?”
“不會呀,剛來過老朋友的,怎麼會這麼快就開始孕吐了?”
老黃想想也是,泄氣閉嘴。
第二天,艾米仍然是一刷牙就嘔吐。老黃不敢再問,自己跑到網上去搜索。結果不搜還好,一搜就搜出壞消息來了,馬上打電話提醒艾米:“我看網上有人說懷孕之後子宮出血,以為是老朋友來了,沒去看醫生,結果等到發現是懷孕時,醫生說已經太晚了,孩子已經流得不完整了 — ”
艾米嚇一跳:“啊?那我馬上去找 OB( 產科醫生 ) 。”
那時才想起我們還沒 OB 呢,去年剛搬到這裏來,又沒懷孕,所以就沒操心找 OB 的事。艾米說她先上網去查查本地 OB 的資料,查了再來跟老黃商量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