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每個人都裝做迫不及待要拆封的樣子,說想看看黃米米為咱買了什麼禮物。小財主看著這一群不懂規矩的家夥,很有“朽木不可雕也”的感慨,小手指著牆上的掛曆,很威嚴地看著大家。奶奶在掛曆上聖誕節那天畫了個大大的紅圈,小財主指著紅圈前的那幾天,八麵威風地說:“ NO OPEN! NO OPEN! ”,然後指著那個紅圈,以衛星發射倒計時的口吻,斬釘截鐵地說:“ OPEN! ”
全家人“哇”的一聲,做醍醐灌頂狀,齊聲感謝小財主為咱掃盲。㊣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除了“給”錢家裏人,小財主還經常向外人“鬥壘” (DONATE ,捐款 ) 。那個“不拉閘”的副食店裏經常搞“鬥壘”活動,名目繁多,花樣百出,有時是在購物交款的時候,收銀員問你願意不願意為某某活動“鬥壘”,如果你“鬥壘”了,收銀員會送你一個紙做的心型畫片,上麵寫著你的名字。還有的時候,是在交款處放著一疊捐款用的認捐表格,你可以拿一張,填上數目和姓名電話號碼等,然後把表格和捐款一同交上,據說會從中抽獎。
除此之外,感恩節、聖誕節、老戰士節、陣亡將士紀念日等,還有“糖尿病月”“乳腺癌周”,“艾滋病日”等活動期間,都會有人在商店門口募捐。
奶奶針對每個捐款活動,都編一個悲情故事,十分煽情地講給小財主聽,然後動員小財主“鬥壘”,仿佛小財主一出手,就能拯救全人類一般。小財主的英雄豪氣一上來,便很爽快地掏錢“鬥壘”,自然每次都能得到家長和募捐人的熱烈讚揚,讓小財主心情很靚很靚。
現在小財主已經養成了習慣,每次去“不拉閘”裏“瞎拚”時,都會為“鬥壘”多抓一把錢帶上。有時那裏沒人募捐,小財主會覺得很失望,兩手一攤:“ WO— 雞雞鴨雞鵝 (WO)—- ”
黃顏:小騎士
“騎士”是個洋概念,但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來了,老一輩人,像太奶奶和爺爺奶奶他們那輩的,隻要是讀過一點書的,大概都知道“騎士風度”這回事。
俄國的一位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對“騎士精神”有過很簡潔的論述:“對個人的人格的愛護和尊重;為被壓迫者和被迫害者犧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的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為愛和美在塵世上的代表及作為和諧、和平與安慰的光輝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向無窮遙遠的陰森中追求一切秘密和神秘的惶惑不安的欲望。”
這四條當中,大概第三條最“洋”,是中國土產文化完全沒有的,其它的比如勇敢精神之類,中國文化並不缺乏,而“對個人人格的愛護和尊重”雖然也是傳統中國文化不重視的,但因為比較抽象,給人印象沒有第三條深。
這個第三條,就是對女性的尊重與崇拜,但不是弱勢性別對強勢性別的臣服和屈從,也不是“好男不跟女鬥”的大男子主義,而是對“愛和美的代表”的尊重與崇拜,是把女性當成“和諧、和平與安慰的光輝之神”的尊重與崇拜。
如果說騎士 著重“武”的一麵的話,那麼紳士則著重“文”的一麵,但在其它方麵,騎士紳士很相似,可以說騎士是武紳士,紳士是文騎士。
我們家的太爺爺是喝過“洋墨水”的人,穿著打扮都比較洋化,愛穿洋裝打領帶,留“西裝頭“ ( 偏分頭 ) ,拉洋琴,跳洋舞,吃洋糖,喝洋酒,抽洋煙,說洋文,言談舉止相當有“紳士風度”,進出門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