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宮胃氣的發動和食道管:人盡皆知我們的生理,自喉頭部分開始,便分為食道(後)、氣管(前)兩支。如果氣管係統有了疾病,或者碰到傷風感冒等情形,便有咳嗽嗆氣等現象發生。而咳嗽的情形,又有幹咳和痰咳等差別。幹咳,大多由於支氣管炎所發生。可是有些痰咳,便和食道管連帶胃部的病症有關。但在“靜坐”修道者來說,當“中宮”氣機發動,有了打長呃、噯長氣的現象之後,便會感覺胸膈之間嚴如有物堵塞、欲吐之為快而又不能暢所欲吐。等到上行氣充滿、忽然咳嗽帶有混濁灰暗色的濃痰,便是食道管初步打通的征候。道家者流,對這個部分的名稱,叫作“十二重樓”。密宗者流,對於這個部分的名稱,使叫作“受用輪”(喉輪)的脈結。事實上,都是指由喉頭開始,連帶食道管而直下胃口一帶的係統。密宗的修法者,認為打通了“喉輪”氣脈,便可沒有妄念煩惱。其實,這也是籠統的說法。真正打通了“喉輪”部分的氣脈以後,可以做到減少無明的煩惱;換言之,就不像普通一般人們因胸懷煩惱而產生情緒煩躁的情形,並非完全可以到達不起妄念,但至少有可使無明妄念減輕的作用。因為完全做到妄念不生,那還得靠心理上的定靜工夫,不是全憑生理的作用即可一蹴而就。

那麼食道管對於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會有如此的重要嗎?誠然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一般人的食道管,是經常輸送飲食的主要孔道,雖然飲食經過這條孔道就送到胃裏接受消化,但是有些飲食的渣滓,仍然還會停滯在食道管的壁道上,日久年深而不加清理,便如輸送油管或輸送水管一樣會起鏽硬的障礙作用,所以食道管癌等病症,也因此而引發。例如用玻璃杯衝泡一杯牛乳,無論如何,玻璃杯壁上,一定會留下一些牛乳微細的成分。至於其他的食物渣滓,就更容易留下痕跡,雖然生理的本能,有自動清除的功用,但一時也難完全消失淨盡。修煉健身瑜伽術的人們,經常要吞用一條長紗帶來洗刷胃部和食道管,也便是為此之故。如果能夠由“中宮”胃氣的上行而打通了食道管,則對健身瑜伽術的修煉方法,反覺甚為粗鄙。

有關道家上下“雀橋”之說和舌抵上顎:待胃氣上行,打通食道管以後,則胸間“膻中”部位,自然有豁然開朗之感。甚至,守靜之極的人,還可感受-一聽到心髒部分,似乎有劈拍開裂的聲音,猶如佛家所形容的有“意解心開”的感覺。此時嚴如有物下沉,氣入小腹,舌尖上翹的自然反應發生。無論佛、道、密宗、瑜伽術等任何一家的打坐方法,都以舌抵上顎為基本坐式的內容之一。從一般的觀念來說,舌抵上顎是為銜接上顎門牙兩齒縫之間的唾液;吸收“腦下垂體”所放射新生的津液(內分泌之一),以便“咽津納氣”,用作“返老還童”的修煉工夫。所以一般初學打坐的人,隻要依照舌抵上顎的姿勢去作,便自然而然有津液滿口,需要啯啯吞咽的現象。甚之,津液有時還呈甜淡和清香的滋味,嚐所未有。但到了胃氣上行,通過食道管的時候,喉結骨自然內收下壓,舌尖便自然上翹,進而可以直立接觸到小舌頭部分,內卷而封住喉頭,使呼吸之氣,自然由輕微無聲而達到接近停止的狀態。這種情形,便是道家丹經所說的駕起“上雀橋”而登天梯的現象。在瑜伽術的靜坐法而言,這是真正自動作“瓶氣”的工夫,停止呼吸的作用。於是,後腦神經震動所生的“天籟”鳴聲和震動的異聲,所謂“腦後鷲鳴”、“眼現金光”的現象,便自然而然愈加清晰,心境寧靜無妄的境界,也愈來愈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