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家”先入為主的修學者,往往對“密宗”之說棄而不顧;駕信“密宗”的修學者,每每視道家為旁門。殊不知“密宗”與瑜伽術的氣脈之說,是包括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五行氣和五方佛的作用。魏、晉以前的道家修煉丹道之說,也最注重五行與五色氣的重要;所謂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等說法,在人體而言,也便是包括了五行氣的暗示。宋、元以後的道家,雖然隻以“任”“督”等“奇經八脈”作為方術理論的依據,但對左(青龍)右(白虎)二脈的重視與效用,仍有同等的重視。倘若有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地彙通了各家的所長,便可知道在靜坐的進度中,真正打通“任”“督”二脈以後,自然而然就會發現左右二脈和中脈的重要了。如果沒有真正打通左右二脈和中脈。要想進入真正的“禪定”,也就是道家所謂“凝神聚氣”和“煉氣化神”而進入“天中天”的境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妄想。換言之,真正打通“任脈”以後,如“密宗”與“瑜伽術”所謂的左右二脈,也便自然暢通回旋而無障礙了,靜坐的工夫,必須到此境界,那麼才可由技而“進乎道矣”。同時距離打通中脈的遠景,才有希望。
現在讓我們看看中國道家中奇經八脈的分布路線。根據黃帝內經,難經的記述,綜合整理如下:
(一)督脈:督脈分布路線共有四條:(1)起於會陰部,循脊柱向上分布,至頸後風府穴處,入腦,上行至腦巔頂,沿頭額下行,達鼻柱。(2)起於少腹胞中,下抵陰器、會陰部、經尾閭骨端,斜繞臀部,入腎髒。(3)起於目內眥處,上額、頭頂部、入絡於腦,又分別下頸項,沿脊柱兩旁下行至腰中。(4)從少腹直上,過肚臍,上連貫心髒、進入喉部、上達麵頰、繞唇、抵目下中央部位(分布見圖)。﹌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二)任脈:任脈分布路線共有二條:(1)起於少腹部臍下四寸的中極穴,沿腹、胸部正中線直上達咽喉,再上行頰部,經麵部入眼部。(2)由胞中貫脊,上行於背部(分布見圖)。
(三)衝脈:衝脈分布路線有五條:(1)從少腹內部淺出於恥骨外二寸的氣衝穴,與足少經腎經並合上行(任脈外一寸),抵胸中後彌漫散布。(2)衝脈自胸中分散後,又向上行到鼻。(3)脈氣由腹部輸注於腎下,淺出氣衝,沿大腿內側進入膕窩中,經脛骨內緣,到內踝後麵;達足底。(4)從脛骨內緣斜下行,到足跗上,分布於足大趾(5)由少腹的胞中;向內貫脊,循行於背部(分布見圖)。
(四)帶脈:帶脈起於十四椎,當季脅部下麵,環行橫繞腰腹,約相當於係腰帶的一圈(分布見圖)。
(五)陽[足喬]脈:陽[足喬]脈起於足外踝下的申脈穴,沿外踝後向上,經股外側,分布於脅肘,循行於肩膊外側,沿頸,上抵口吻旁,達目內眥,入發際,循耳後,到達風池穴,由腦後兩筋間的風府穴入腦(分布見圖)。
(六)陰[足喬]脈:陽[足喬]脈起於內踝下的照海穴,循內踝,股內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