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之學、藏密黃教菩提道炬論、中觀正見等學,都是屬於這個修習的範圍。
至於參禪的法門,在初期的禪宗,沒有任何的法門教給學人,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哪裏還有一個法門給人呢?後代參禪的人,他們的方法卻是參話頭、起疑情、做工夫,這些不是都屬於用意識的法門嗎?
不過,禪宗的用意識入門,與其他法門不同,就是把疑情作為“用”。
疑情是什麼?疑情並不是觀心的慧學,像止觀法門一樣,也不是百法明門論所列舉的疑。疑和情連係起來,就深入了第八阿賴耶本識,帶質而生,此心此身,本來是相互凝合為一的。不過,在沒有開悟以前的人,像是胸中橫著一個東西,拔也拔不掉,一定要在適當的機會、環境和接引下,才會豁然頓破,所以說:“靈光獨耀,通脫根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果要達到“末後一句,始到車關,把斷要津,不通凡聖”的境界,卻不是言語文字可以形容描寫的,這是踏破“毗盧”頂上,拋向“威音”那邊,也就是說涉及了無始以前,就是與千聖一起商量討論,都難解釋的事情,哪裏會是我們用思慮討論所能了解的呢?
定慧影像
佛學中的小乘之學,是由戒開始人門的,能夠持戒,才能夠進而得定,有了定,才能夠發智慧而得到解脫,最後達到解脫知見的境界。▽思▽兔▽網▽
佛法的大乘之學,是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為開始,進而達到禪定,最後得到的結果就是般若智。
佛法中所論及的止也好,觀也好,都是定慧的因,都是修學的最初情形而已。
用六根的方法修學,演變出來了八萬四千法門,所有這一切的法門,開始都是為了使意念靜止,意念達到了止就是定,定的程度以功力的深淺而有差別。
修定的方法,有的是從“有”入門,就是藉著有為法,而進入“空”。有的是從“空”開始,就是空掉一切的“有”,而知道“妙有”的用。法門雖多,目的都是一樣,為了達到定而已。
現在先來談一談定的現象:凡是能夠把心念係在一個目標上,控製心意在一處不亂,就是止的境界,也就是入定的基礎。
什麼是“定”?
定就是不散亂,不昏沉,惺惺而寂寂,寂寂而又惺惺。
也就是說,心念已寂然,但卻不是死寂,所以稱為惺惺,表示火熄了,但仍有火種埋在灰中,這個惺惺寂寂的境界就是“定”。
“不依心,不依身,不依也不依。”達到了這個境界,心念不依附在心,也不專注在身,連不依不專注也都丟掉,就是“定”。
在開始修定的階段.往往不是散亂,就是昏沉,或者是一會兒散亂,一會兒昏沉。其實,我們人天天都是這個樣子,一輩子都是這個樣子,不過自己不知道罷了,下麵先討論散亂和昏沉這兩種現象。
(一)散亂 心念粗就是散亂,心念較細的散亂稱為‘掉舉”。
修定的人,心念不能夠係止於一緣,反而妄想紛飛,滿腦子都是思想、聯想、回憶、攀緣等,不能夠製心一處,這就是粗散亂。
如果心念不大散亂,似乎已經係住一緣,但仍有些比較細微的妄念,好像遊絲灰塵一樣的往來,全然沒有什麼幹擾,但是仍然是一種微細的纏眠,“多少遊絲羈不住,卷簾人在畫圖中”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