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此時,還不是徹底的程度,這個無實相的境界,還要舍離,如果不能舍離,就要執著法身。涅[上般下木]果實,還遠隔重關,必須要經過幾番死活,達到心物一如的境界,才能夠到達心能轉物。
前麵所談的境界,如能到達純熟自主,此心好像清淨圓明的一輪皓月一樣,但還是屬於初悟的境界。曹山說過一句話,其含意很需要仔細推敲:“初心悟者,悟了同未悟。”所以在南泉賞月的時候,有僧人問他:“幾時得似這個去?”南泉說:“王老師二十年前,亦恁麼來!”那個僧人又問道:“即今作麼生?”南泉不理,就回方丈房了。
為什麼說到了這個境界,還須打得心物一如,才能轉過重關呢?對於這個問題,引用下麵幾個古德的話來解釋:
歸宗說:“光不透脫,隻因目前有物。”
南泉說:“這個物,不是聞不問。”
又說:“妙用自通,不依旁物,所以道通不是依通,事須假物,方始得見。”又說:“不從生因之所生。”’
文殊說:“惟從了因之所了”。
夾山說:“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這些古德的話都說明了,並不是明白了理就行。而是要能行才算數,既然達到了這個境界,又必須拋向那邊,不可住於這個境界,就像靈雲法語所記載:“長生問:混燉未分時,合生何來?師曰:如露柱懷胎。曰:分後如何?師曰:如片雲點太清。曰:未審太清還受點也無?師不答。曰:恁麼含生不來也?師亦不答。曰:直得純清絕點時如何?師曰:猶是真常流注。曰:如何是真常流注?師曰:似鏡長明。曰:向上更有事也無?師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師曰:打破鏡來與汝相見。
然則打破鏡來,已是到家否?曰:末也。到家事畢竟如何耶?曰:豈不聞乎:‘向上一路,千聖不傳。’雖然如此,姑且指個去路。曰:最初的即是最末的,最淺的就是最高深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以上簡單所述,都是事理並至的事實,實相無相,都是有影響作用的說法,到底哪一樣是法,哪一樣不是法,隻好個人自己去挑選了。
上根利器的人,根本不會被別人的話所惑亂,但是,一個人更不能嘴上隨意說禪說道,能說不能行,一點沒有證到工夫境界,隻是有知解,還自以為了不起。
有人認為,古德曾說:“大悟十八回,小悟無數回。”他自己已經身心皆忘,什麼都不知道,頓然入寂了,並且大死大活過幾次,可是仍然沒有達到那最高的成功境界,為什麼我們說得那麼簡單呢?
這個問題可以照下麵的話來回答:古德所說大悟小悟,所指的並不是證事相,所指的隻是悟理的入門而已。古德這句話,固然對後學是一種鼓勵,可是也實在誤入不淺。
因為一般所說的頓寂,以及大死大活無數回等,統統是功用方麵的事。就好像曹洞師弟所說的,是功勳位上的事情。這一切屬於工夫方麵,屬於功用的事,並不是禪宗所稱的實悟,而隻是悟後的行履,悟後的實踐而已。
“不異舊時人,隻異舊時行履處。”這句話就是形容一個人在開悟後,雖然仍是從前那個人,但是行為卻與以前不同了。行履功用就是功勳,修行人雖不執著功勳,但也重視功勳。②本②作②品②由②思②兔②網②提②供②線②上②閱②讀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