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是其他國家想要學習這樣的製度,然而,數千年時間慢慢養成的製度怎麼是他們能夠一蹴而就的呢?就單單說是論辯勝利者的觀點用於施政這一點,不知道難倒了多少國家,比起中華家大業大,即使一時錯誤也毫不擔心,它們走錯一步就可能全盤皆輸,而且,他們的學者雖然也有頂尖人物,卻做不到像中華這樣即使是路旁小販都能將論辯中提到的許多思想說得是頭頭是道。
環境鑄就一切。
這樣一個國家,怎麼能不吸引人?怎麼不會成為諸多學者學子所無限向往的國度?每年,申請移民中華的人中,最多的是學者,通過率最高的也是學者。中華的士子們,不斷汲取著來自外來者的思想,充實著自己,並將合理的思想帶到這個國家,使之壯大自己的民族。
如此的情況之下,每年一次的諸家論辯自然成為了全世界的人關注的重點,學術界,政界,軍界,都關注著論辯,因為這將決定中華這個龐然大物在接下來的思想和行動綱領,直接影響其他國家的利益。
不過,像這樣大型的論辯,是不會全程開放的。即使是國內的媒體,也隻能根據被安排的時間表來采訪錄製,將之發報給全國全世界的人,論辯中的一些隱秘的步驟,更是絕對不會向外傳播。
越是敏[gǎn]的話題,能夠被允許采訪錄製的機會就越小,但是這一次,眼鏡男居然為自己的《爭鳴報》爭取到了一個錄製相對精彩的話題的機會,自然是興奮不已。
“老板,下周的增刊我們的主題是什麼呢?”看了看手上印刷好的報紙,站在眼鏡男旁邊的編輯問。論辯這樣的大型活動,無論是哪家媒體,都是會出增刊,細致地闡述其中的東西的,既然已經拔得最開始的報道的頭籌,就應該乘勝追擊才對。
“嗬嗬……最近和墨家的一位士子牽上了線,增刊,我們《爭鳴報》可得大出風頭了。讓那些人去考據解釋這次論辯就是了,我們的主題應該是,關於數千年前,論辯創始者南子宴請儒家孔子和其他諸家大賢,究竟發生了什麼?”想起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消息,眼鏡男就得意,爆出這麼個所有人都感興趣的話題,何必再擔心銷量問題?更不必落入俗套去考據論辯。
隻要有南子的名字,還擔心刊物的銷量嗎?建立論辯製度的傳奇……女聖。
作者有話要說:26日淩晨大約零點四十七分左右成都市雙流縣四川大學內,四樓,明顯震感!彭州四點八級地震!四川的還好麼???????
接下來這幾天,介紹詩人,穆旦。
1918年生於天津。1929年入南開中學讀書,從此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開始寫詩。當時日寇侵淩,京津首當其衝,穆旦寫下了《哀國難》,“灑著一腔熱血”大聲疾呼:眼看祖先們的血汗化成了輕煙,/鐵鳥擊碎了故去英雄們的笑臉!/眼看四十年的光輝一旦塌沉,/鐵蹄更翻起了敵人的凶焰!”
1937年七七事變後,10月隨大學南遷長沙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又徒步遠行至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同年在香港《大公報》副刊和昆明《文聚》上連續發表《合唱》、《防空洞裏的抒情詩》、《從空虛到充實》、《讚美》、《詩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為有名的青年詩人。
……1942年2月投筆從戎,24歲的穆旦響應國民政府“青年知識分子入伍”的號召,以助教的身份報名參加中國入緬遠征軍,在副總司令杜聿明兼任軍長的第5軍司令部,以中校翻譯官的身份隨軍進入緬甸抗日戰場。然,所在軍隊不久便受到日軍第五十六師團(龍兵團)和第十八師團(菊兵團)的猛烈攻擊,曼德勒失守,密芝那也被日軍占領,進而怒江兩岸地區為敵控製,返回昆明的退路完全被切斷了。在萬般無奈的情勢之下,穆旦於五月進入緬甸最北部的胡康河穀的密林。這個地區是中國自古以來相傳的野人國,荒無人煙。在雨季的暴雨中,在黑暗和死寂中,在傳染病、毒蛇猛獸及饑餓的威脅中,穆旦九死一生,於七月逃出密林,到達當時的英屬印度。經過三個月的養息,最終回到昆明。後於1945年9月,根據入緬作戰的經曆,創作了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上著名詩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另有相關創作《阻滯的路》、《活下去》。……1958年被指為曆史反革命,調圖書館和洗澡堂,先後十多年受到管製、批判、勞改,停止詩歌創作,堅持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