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段(1 / 3)

識青年入伍。國民政府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大後方的千萬青年皆被感動,短短數月就有近10萬大中學生投筆從戎,舍家為國。

由知識青年為主體的中國遠征軍1943年冬反攻入緬,展開第二次緬戰。在人跡罕絕的異域叢莽中,中國健兒以同仇敵愾之心,精忠抒國之誌,將竭其智,兵盡其勇,克服重重困難,一路攻城拔寨,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曆經戰徑七百餘次,殺傷日軍十萬餘,至一九四五年打通中印公路凱旋返國。

六,我是中國人哪,不能作這樣的事情。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咱們中國就完了。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

1940年2月,經過多日隻身苦戰後,饑寒交迫,衣衫襤褸的楊靖宇將軍在濛江縣保安村以西五裏的山裏遇到了四個砍柴的村民,有村民勸楊投降,楊做出上述回答。後因漢奸出賣,楊靖宇被日軍發現,經激烈戰鬥後戰死沙場。

為了給楊靖宇報仇,其嫡係一路軍各部在楊靖宇犧牲後向日軍發起近乎瘋狂的報複,一時間,長白山區各個據點的偽邊防站,警察署,頻遭襲擊,經過連綿血戰,一路軍最後隻剩下幾十人,其餘全部壯烈殉國。

七,”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師部,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

1943年常德會戰最慘烈的時候,常德城區已成一片焦土,日機不分日夜狂投燒夷彈,城內大火蔽天,第57師師長餘程萬仍率殘部死據城西南一角,拉鋸搏鬥。餘此時已知援軍不可能如期抵達,決意全師戰死常德。這是他給司令長官孫連仲的電文,孫當即淚如雨下。

八,”那時侯,我已經死了。”

抗戰時期,有一軍人對記者表示,對於中國最後的勝利是有確信的,記者問:”那抗戰勝利後,你打算做什麼?”該軍人回答道:”那時侯,我已經死了。在這場戰爭中,軍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九,”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於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鯨吞蠶食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沈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於平津,此三校實為中堅……”

以上是馮友蘭撰寫的”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的開頭,其時,抗日戰爭已然勝利。其文在欣喜之中,尤帶滄桑。軍人用劍,文人用筆,在漫長的苦難中,他們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十,”敵未出國土前議和即漢奸”

華僑代表陳嘉賡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的”十一字提案”

十一,”叫白山黑水盡化為赤血之區,不願華胄倭奴同立於黃海之岸!”

抗戰時期,東北軍民奮勇當先,寧作戰死鬼,不為亡國奴。

十二,”現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戴安瀾(1904—1942,安徽無為人,時任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師長)1942年初,戴安瀾率所部200師萬餘人赴緬參戰。在東瓜保衛戰前,他留給妻子上述遺書。麵對數倍於己的日軍,戴安瀾號令全軍:”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戴安瀾部擊斃敵軍5000餘人,掩護了英軍的撤退,取得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後在孟關激戰中以身殉國,終年38歲。

十三,”家仇國恨,等待何時!日機炸我同胞,向其討還血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