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段(1 / 3)

城因何心隱事件而引起學生騷亂後,張居正趁勢讓皇上下旨禁毀天下私立書院。但這僅僅隻是行政措施。要想清除積弊端正學風,讓全國數萬廩膳生員戒除玄談,重研經邦濟世學問,還得有所提倡。此時,適有南海教諭肖梅東上本提議皇上寫一篇《勸學箴》,以激勵引導天下學人。朱翊鈞覺得這主意不錯,便讓張居正替他草擬出這一篇四言偈頌。經過反複推敲字斟句酌訂正之後,他再工工整整地抄錄下來。

張居正仔細看過之後,讚道:“皇上寫下的這篇《勸學箴》,單看筆墨,莊諧並重,可作為天下法書。以此勒石,莘莘學子看了,誰能不惕然深省!”

“先生誇獎了,”朱翊鈞對自己的書法一直就很得意,所以一聽表揚就興奮起來,“《勸學箴》為的是訓諭天下學人,所以不敢馬虎。”

“臣先讓國子監立即將《勸學箴》刻碑,然後將拓片分贈全國所有學校,依樣勒石。”

“如此甚好。”

話已談完,張居正告辭出了平台,剛要跨院門而去,朱翊鈞又走出來喊住他,言道:

“張先生,朕忽然想到,光懋也是一家之言,作出決策之前,是否還是再派人前往遼東調查核實?”

“皇上所言極是,”張居正答道,“臣即刻派吏兵兩部會同都察院衙門一起派員前往遼東。”

張居正回到內閣,第一件事就是派員通知吏兵兩部和都察院三衙門的堂官前來會揖,商量選派前往遼東的調查人員。辦完這件事,正說把幾位閣臣找來傳達一下皇上關於查處遼東大捷一事的旨意,忽聽得院子裏突然鬧哄哄的。正要詢問,卻見書辦姚曠飛快來報,說是馮公公坐轎到了,跟著來了幾個人,其中一個被五花大綁。張居正聞言大驚,立忙提了官袍跑出門去看個究竟。

他剛走到大門口,便見馮保神色嚴峻負手而來,背後跟了一個身著五品熊羆武官命服的中年漢子,身上被一根麻繩捆得結結實實。張居正瞟了這位武官一眼,隻見他大腦袋短脖子,兩道眉毛濃黑雜亂,緊壓在一雙鼓突突的眼珠子上。此刻隻見他噘著兩片厚嘴唇,神情沮喪且還夾雜著怒氣。張居正不認識這個人,正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馮保已是瞧見他了。隻見他快走幾步,在台階下麵朝站在門口的張居正抱拳一揖,勉強笑著言道:

“張先生,老夫帶著這孳畜前來負荊請罪。”

“這位是?”張居正一邊還禮一邊問道。

“這是咱侄子馮邦寧。”

一聽這名字,張居正立馬想起來馮保是有這麼一個侄兒,原住在涿州鄉下老家,仗著叔叔的權勢,在地方上胡作非為。馮保當上司禮監掌印太監後,皇上為攏絡他特恩蔭其家族後人一個,馮保沒有兒子,便薦了馮邦寧來京,在錦衣衛擔任了一個六品的指揮僉事,三年後遷升一級,當上了五品的鎮撫司副使。聽說這個人雖然入了公門,但舊習不改,依仗馮保狐假虎威,在京城裏頤指氣使飛揚跋扈,沒有幾個人敢招惹他。張居正雖知道他的“大名”,但從未見過。這會兒見他這副模樣,不知什麼地方竟長得與馮公公有幾分相像,便吃驚地問:

“啊,原來是馮將軍,這是怎麼了?”

“你不知道?”馮保稍感吃驚。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見張居正一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樣子,馮保愣了愣,說道:“走,到你的值房去,聽老夫細說緣由。”

說著便來到張居正的值房,馮保也不寒喧,一坐下就講了事情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