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驟視著城樓下的白衣少年, 極為肯定道:“李真人的談吐, 樣貌,都不是一般世家子弟能比的, 官家愛才,尤器重真人這種不驕縱的年輕人。”
從宣德門左側門出來時李少懷被人叫住。轉身見叫他的人穿著紫色的繡花邊公服, 等人走近時才發現原來是剛才皇帝身邊的近臣, “中貴人?”▃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周懷政托起李少懷,“不用這麼客氣,你是平仲的學生,”今日皇帝對提及寇準而冷漠的態度, 讓周懷政將心思轉到了李少懷身上,“我自也會幫扶於你,日後入了這朝堂, 便要謹言慎行。”
對於這個內侍省的高官太監,李少懷所知甚少,不過恩師願與之交好的人想來也不是什麼佞臣,“多謝貴人提醒。”
“平仲遭人陷害排擠,我亦未能勸阻聖上,痛心不已,望你不要步後塵,今後做事皆要三思而後行。”
“貴人教訓,懷定當謹記。”
李迪在不遠處等著他,見她神色輕鬆,李迪呼了一口氣,“適才在崇政殿,我都替你捏了一把汗,可把我嚇死了!”
李少懷隻是洋溢著笑容,並不後怕。
上午的詩賦,由禮部的考官先進行閱卷排名,最後交由皇帝定奪。
“陛下,這是剛剛那個坦誠自己曾做過殿試所出之題的少年所重寫的文章。”錢懷演將卷子呈給皇帝,“今年才十四歲。”
趙恒驚歎不已,“如此少年落第豈不可惜。”於是揮筆在中第名單中添了一個名字。
禮部再將排名靠前的文章策論呈上,詩賦試才,策論試能,獨李少懷的策論吸引著趙恒,“李若君...”
見皇帝麵露欣喜,周懷政小小的心顫了一下,“聖上,這李若君是寇準的學生。”周懷政與寇準交好,寇準在朝時常幫襯。
趙恒原本因喜獲人才大悅,又因周懷政的話讓他變了臉色。揮了揮手,主考官將試卷收起退至一邊。
從內殿出去,一一查視各座的舉子,“觀今之天下,是你們士子共治之天下,朕最後有三問,觀之天下,舉之國勢,何以治?為人臣者,何以治?彼時君者,又當如何治?”
策論的文章已經看完了,趙恒此舉隻是想看看他們的膽量,雖不是太宗可也想得魏征。
想到了答詞的舉子們上前一步,“猛虎在山,百獸莫敢侵;忠臣處國,天下無異心。”
“功不濫賞,罪不濫刑。”
“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矯失而成德。”
“不以堯舜之心為君者,具君也:不以伊尹,周公之心為臣者,具臣也。”
各舉人爭相上前,各執其詞。
趙恒走至李迪身前,“文章寫的好,可不知能否說的好?”
李迪上前一步躬身,“戰事定,四海平,今之大宋,萬邦來朝,臣以為,治國先治人,治人先正己身,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上行而下效,淫俗將成,敗國亂人,實由茲起,以儒之教化臣民,仁德而治天下,君臣同體,使之臣民向君,君恩布澤天下,四海歸心。”
趙恒點頭,將手搭在腰間的玉帶上,摸了摸胡子走至李少懷跟前,“你呢?”
李少懷隻是從躬身合起的袖子內微微抬起頭看著皇帝。
“哼!”趙恒見她小心翼翼的樣子遂輕視其一眼後離去,“朕要你說!”
李少懷放下手,望著皇帝的背影直起身板走上前,“今陛下開恩科,納四海,不問門庭,不計出身,為安.邦求賢若渴,誠以問諸士天下之勢,以求君之道,臣之道,民之道,心係社稷,此乃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