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段(2 / 3)

老俠:大眾文化要的就是票房,什麼能掏出人民兜裏的錢化來什麼。

王朔:但是這個東西長不了。現在就能感到威脅它的那個東西正步步逼近。就是現在的小孩呀,包括北京的小孩兒,已經是一口港台腔了,這是一種更強大的力量進來了——瓊瑤、金庸。那會兒還談不上港台語言的普及化,現在不同了,孩子們都迷港台腔。就說北京的“零點樂隊”吧,他們就管港台文化的到來叫新文化運動,它直接威脅到北京既有的說話方式。

小孩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港台化了。港台文化才是大眾文化的正根,舊中國的那點兒東西,全在它那兒啦!

老俠:就是上海灘的那些。有個搞流行音樂評論的說,中國通俗歌曲有三個高峰:二三十年代上海灘的周璿,七十年代台灣的鄧麗君,八十年代北京的崔健。我看前兩個高峰還能看見,至於崔健,他自己一直對通俗歌曲嗤之以鼻。他的反叛性隻能贏得一時的大眾,無法長期討好大眾。

王朔:人家進步得多快呀,隨時間走。而你崔健還在呐喊、吼叫,把嗓子弄劈了刺激得人家睡覺做噩夢。本來,崔健唱那種旋律優美的歌特好聽,順著最初的路子走,今天就真是第三個高峰了。但這個小子偏不。你吼叫,大家隻拿聽歌當樂看,誰還買你的門票。

老俠:九十年代中期,崔健就意識到這點了。他的《一無所有》大家都喜歡,一直喜歡。一九八六年剛出現時,那歌特有震撼力,反抗著、迷惑著的青年人人說我一無所有。後來都小康了,掙錢了,享樂了,又唱了那麼多年,連崔健自己也膩了。那次在山東,聽眾齊聲高喊讓他唱《一無所有》。崔健故意問:想聽什麼?下麵高喊:“一無所有。”崔健居然在台上說:我就他媽的不唱。他是要保持與大眾的距離,盡量把自己跟那些隻想取悅大眾的歌手劃一道界線。

王朔:大眾文化的討厭就在這兒。崔健的那個《一無所有》本來是一個很原初的東西,沒有成心去媚俗,當時的流行也是作為一代人反叛的象征。而現在卻成了一個經典流行歌!☆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就跟“甜蜜蜜”一樣了,在觀眾的心目中變成與港台歌星一樣的東西。他不唱,就對了,不讓大眾有回味的樂趣,就扭著。

老俠:過去,剛開放那陣,劉心武的東西作為大眾文化,其合法性是建立在抽象的為人民服務上的。可是現在就不同了,現在是越來越建立在錢包上,人數眾多就是合法性。誰能攢一個活把大眾的錢從兜裏掏出來,誰就成功了。大眾文化的東西全世界是共同的,它的實質是一體的。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充滿憤怒,現代化中的世俗化。工業化與大眾文化成為主流是同步的。而且在美國那種特別寬容的社會,再走極端的東西,隻要有大眾,它就會通過商業操作、商業包裝,把你變成流行的東西,由異端的抗爭變成主流的消費。享樂。一進入商業渠道,一變成大眾文化中的時尚,哪怕喊破嗓子的嚎叫也會失去反抗的力量。

王朔:大眾文化還有一種無恥的地方。比如像崔健有意識地反抗大眾趣味,不想取悅大眾。馬上就會有樂評人出來說:你崔健已經老了,被時代拋棄啦,被觀眾拋棄啦。成心刺激你,讓你重回大眾的懷抱。你堅持自我,他們就會拿這些話來說你。一般的人要一扛不住他這套話,就可能說:“我怎麼老啦,我隻要想唱,仍然可以讓很多人喜歡我。你再瞧我下一個。”於是,你葉當弄出一個,是有很多人喜歡,向你歡呼,但是又沒有了自己,又成為大眾文化的工具。它有一種異化力量,挺大的,進去就很難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