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既破體,則真陽已經破散,其時命門之元氣,由夾脊上衝,與頂上之祖氣相交,是為坤陰上入乾鼎,乾陽下陷坤中,而變成 離坎之象。命門原有之元氣,被擠而下陷於命門與陰蹺之間。天地既交,離陰虛而浮動,時時外馳,一點元情,往來於中宮神室,衝動後天情識,情識因而上衝至頂,與離中之性和合而情動,再下而至命門,即生有形之精。性情混合,元神變為識神,完全後天,由識神主事矣。元神之地位,既為識神所占,由小虛空擠出,退處於不內不外之虛空中,與內外一氣牽連之氣,處於同一位置,故道純解之為絲線之‘主人公’也。此也是通天竅從自然規律演經而變為入門玄關的必然鐵證。《西遊記》孫悟空之所以稱‘孫外公’也。孫外公與身外功諧音同音。身外公即所以教人在身外做功也。身外做功,不執色身,不著一物,無比高尚,可說是子孫萬代最高公祖,故可稱謂孫外公也。所以每當孫悟空上陣時,高叫一聲孫外公來也,一些妖精鬼怪,便都逃得杳然無蹤。也已說明,你若能到身外去做功,一切群魔就難以上身,無法惹你,所以這個功夫,也就成為丹道“防危慮險”的密訣。諸君之所以著魔者,即著於色身之為害也。是故老子特意提出:“吾之有患,患乎有身,吾若無身,複有何患《道德經》。”有身之累,豈不大哉!隻為有身,一百多斤枷鎖的沉重負擔,使人無法騰飛,以至舉步維艱。然則,設果無身,你又將向何處寄托,現在的我又將何去何從。既來人間,豈能無身;心息依虛,就如算術的返還求證術。無身雖然一時做不到。但運用你的主觀能動性,不執著此外加的色身,是可以做到的。到身外的虛空中去做功夫,無疑是超脫色身的最高招。是故孫外公者,即元神(主人公)在自己身外做功也。不然,又如何能夠把身悟空呢?故謂徑修法身之法。從原理上說,也是如此。譬如欲運甕者,必使身體站在甕的外麵,方能把甕搬運轉動。況主人公原已被識神排擠在外,煉丹者須把爐鼎先設置在外,亦是理所當然。自此便不著形跡,不落言詮,可以隨心所欲地把甕推動。它不但可以把大小虛空牽扯在一起,身內的坎離交和身外的乾坤交自然可以得到相互的推動,相得而益彰,天人合發之理,昭昭乎明矣。此竅之所以稱通天竅也。進而言之,鼻外虛空,為呼吸合辟之樞機,是人身鼓風之風箱口,橐鑰之鞲管全靠此風箱口之柄牽動,不然就無法控製火候。此中奧妙,真是一言難盡,天樂詩斷:
自墮元神為識神,宣賓奪主主為賓。退居身外虛空位,牽動風箱獨鼓琴。
第六節 從《易經》坤卦卦象及六二之爻詞中求證:
≡≡(坤)卦六爻皆虛,故≡≡(坤)即虛空之表象和代號,故還虛即還於虛空,也便是還坤。經雲“周流行六虛”,則上下四方無不全虛矣。故“環匝關閉”,便“四通踟躕”也。≡≡(坤)之二爻六二之爻詞說:“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若逐字分解:直者丨也鼻也;方者口也,大者大人,即虛空,它通於在外之大虛空,其大無外,故為最大之人。三字合解,是明示口鼻之中為竅,即玄牝之門也,並隱含穀神之大人也。“不習”者,知而不守之義;“無不利”者,無往而不能達也。亦即四通踟躕之義。再從字形與字義析之,直字古字為直,直上之匕即比也,兩眼如比而有下直之鼻,鼻字上目下田,再下為艸,艸者看似鼻之兩孔,故為氣門,即浩氣之門。故雲:“得浩氣之門,可以藏其根,知元神之囊,可以韜其光。”明白指穿鼻外虛空為浩氣之門,元神之囊,是真竅所在。還要做到不習(不死記硬背)不守之守,知而不守,方得無不利之功。卦詞全旨,即“空洞無涯是玄竅,知而不守是功夫《性命圭旨》。”的概括天樂詩斷:
鼻直口方蘊大人,外通天地內身心。爻詞六二真機露,明示玄牝與穀神。
鼻字上目下丹田,兩孔中間是氣門。囊括元神藏浩氣,通天徹地號真人。
第七節 從《參同契·乾坤門戶章》求證:
《契》雲:“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
章目一句話,包含全章內容,都揭示“通天竅”為氣門的全旨。看過前麵各圖,特別(此圖錯,應上坤下乾)(泰)卦圖,足可證明,乾坤列於上下,呼吸出入乎其中,有如日月交往的本質。“易”之本義,為變換不定,交相往來;“易”之字形。為日月全體,日月相重;故易者,日月交流之象也。從人身說。即呼吸出入之象也。天地之日月往來,即人身之呼吸出入也。總而言之,乾坤、日月、呼吸,皆陰陽之變體,故皆可以陰陽稱之。故乾坤一變而為坎離,如日月之往來;再變而為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完成陰陽之變化。但一切變化,總不出乾坤演生的一陰一陽的變化。故雲:“一陰一陽之謂道,為眾卦之父母”也。請再詳參以下各圖變化之理,便可明丹道之全旨矣。
乾坤門戶丹道演化圖如後:(下圖為吾師潛穀老人提供)
上圖即“牝牡四卦,以為槖鑰,覆冒陰陽之道”之整個輪廓。乾本老陽,牡也。等到中爻變出離之少陰,則牡變為牝矣。坤本老陰,牝也,等到中爻變出坎之少陽,則牝轉為牡矣。坤轉為坎,九地之下,淵乎莫測,氣機動而愈出,是為無底之槖,乾轉為離,九天之上,一線潛通,本體虛而不屈,是為有孔之鑰。故曰牝牡四卦,以為槖鑰。坎離二氣,一往一來,在乎天地之間,晝夜晦朔,春秋寒暑,纖毫不爽。名曰四卦,其實隻是一坎一離;名曰二卦,其實隻是坎離中間之一陰一陽。乃六十四卦之全體,三百六十爻之全用,無不覆冒其中。豈不如善於駕駛的人之準繩墨以執禦轡,正規矩(行於軸心),以隨軌徹(車馬之途),而行之乎!
總而言之,中虛之處,即“通天竅也”。日月互易,即坎離運行於中,示人之呼吸出入也。特據李道純之言,為本段全文與圖示作一總結。“乾陽坤陰,如門戶之合辟,即乾坤易之門也。且如陰陽,互動互靜,機緘不已,……以一身言之,呼吸是矣。呼則接天根,是謂之辟;吸則接地根,是謂之合;一呼一吸,化生金液,是謂之變;合辟呼吸,即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矣。所謂呼吸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合辟也《中和集》”李言大妙,由淺入深。即所謂“微風起處鼓巽風,喚起真人呼吸功。“巽風”者非空穴之風乎!由此可明,非真不用口鼻呼吸也。有身之人,既有呼吸,必有出入息,不過由顯入微而已。初機之士,必須先由口鼻入手,依息於“通天竅”中,使內外氣息和調,漸和漸微,以至外息斷絕,真息內起。如此,方是“踏破兩重消息子,超凡入聖則如閑矣!如果不先踏破第一重,又如何能跨入第二重?兩重天地,四個陰陽,必須依次而入,方可“徑入虛無”。隻有這樣,才算進入玄牝之門。才可稱之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天樂詩斷:①乾坤本是易之門,日月往來運未停。一個陰陽生眾子,千孫萬子總歸根。②日往月來如轉輪,坎離匡廓是乾坤。運旋正軸抽添後,依舊純陽一個零。
第八節 總持門“名命的由來
這也可說是父母未生身之前,胎兒在母腹時的具體形狀吧!人之受生,先天乾元之氣為性,後天中先天坤元之氣為命,性命混合,本在一處,同主無形之造化,而以臍帶能通於母腹呼吸之氣以留戀之,故凝結不散。從而運用父精母血,化成有形之體,至七個月後完成。此時胎兒坐於胞中,兩足盤並,兩足踵相接,緊抵“陰蹺”一竅。兩手互相抱持,塞於鼻口中之竅前(密示丹道之坐法秘訣,助成上閉下閉手段),故鼻口不能呼吸,而必由臍通氣。此世人之所以以手為人關,以足為地關,兩手所抱塞之竅前為總持門也。拙著所以強調以鼻外虛空為主玄關,陰蹺穴為輔玄關的道理。上閉下閉,仍複胎兒在母腹時本來麵目,用臍帶呼吸,而進入胎息。上閉下閉,性根命蒂,緊緊抱持在一起,又那有不長生不結丹之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