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急令後隊發起衝鋒,同時命令炮手後撤!炮手是技術工人,是財富。可不能拿去拚刺刀。
前進地鼓聲和後撤的鑼聲急促響起。根據節奏傳達著不同的命令。
炮手們扔下火炮,扛著抬著炸藥炮彈往回撤。這是楊秋池事先訓練的科目之一,火炮太重,無法迅速轉移。扔掉也沒關係,敵軍也一下扛不走,但炸藥炮彈可是寶貝,落在敵軍手裏可不得了,所以,楊秋池事先訓練炮兵時就反複強調,撤退的炮手必須將石頭開花炸彈扛回來,否則軍法從事。
炮手後撤的同時,後麵的火銃手和弓弩手迅速交替衝上來,向衝過來地敵軍開火,而敵軍也有火銃手和弓箭手,這一通亂射,雙方都倒下不少將士。
楊秋池地指揮塔在中軍,距離混戰的前鋒有兩三百米距離,敵軍弓箭和火銃傷不到他,見雙方已經混戰在一起,楊秋池心頭一沉,這時候,已經不需要指揮了,考驗地將是雙方兵士的武藝、勇敢和作戰經驗。
可是,混戰對決這一點,己方這些大部分新入伍的兵士遠遠比不上經驗豐富地敵軍。
雙方混戰後,敵軍很快自動組成一個個十人左右的戰鬥群,由什長指揮,戰鬥群是由長矛手、盾牌刀斧手、火銃手和弓弩手組成的混合小編隊,背背想靠,跟一個個圓形刺蝟一般,兵器長短結合,進可攻,退可守。而且,相鄰戰鬥群之間互為依托,相互保護。相比之下,楊秋池這些才訓練了一個來月的新兵們,根本沒有形成這種默契,也不知道組成戰鬥群作戰,完全是各自為戰,顯然,戰鬥力大打折扣,更何況,這些沒有訓練的新兵,論單兵對決的能力也比對方差很多。
結果是,混戰後己方傷亡迅速增加,傷亡比幾乎達到了三比一。死亡三個,才能擊斃對方一個!
楊秋池看得心痛,這時候卻沒什麼好辦法。柳若冰也看出了情況不妙,如大鵬展翅一般幾個起落便殺入了敵陣。
她不喜歡用槍,但她的袖中短劍和柳葉飛刀比槍還管用。在戰陣中迅即閃動如鬼魅一般,敵軍刀劍、火銃和弓箭都無法找到她的身影,刀光閃過處,敵軍血肉橫飛。
包抄兩翼的老套筒騎兵團基本上貫徹了楊秋池訓練時強調的保持距離的要求,利用戰馬的速度拉開與敵軍的距離然後射擊,隻不過,這些騎兵大部分都是新近參軍的新手,雖然騎術精湛,畢竟第一次打仗,都很緊張,前麵的衝鋒射擊發現手裏的老套筒的確管用後,這一緊張之下,便隻想著扣扳機射擊,沒子彈就摸口袋掏彈夾往裏壓。
楊秋池這一個月白天黑夜趕著製造子彈,總共製造了十萬發,這次出征,每個戰士隻發了二十發,也就是四個彈夾,兩個團一千六百人,那就是將近三萬兩千發,這些騎兵緊張興奮之下,打得痛快,卻忘了節約子彈,每人二十發子彈很快就打光了。
楊秋池擔心武器落入敵軍手裏,且這兩個團一千多人的新軍是自己的王牌,也不能用來混戰拚刺刀(騎兵拚刺刀聽起來也不象什麼事),所以,他事先下了死命令,一旦混戰,子彈打光後,隻能撤離戰場,加入混戰者,軍法從事。這些騎兵們隻能調轉馬頭往回撤。
發現對方騎兵沒子彈後,敵軍兩翼鐵騎揮動著馬刀,狂叫著出動追擊了。
楊秋池在瞭望台上看得真切,立即下令兩挺重機槍出動!號角吹響,配置在了隊伍兩翼的兩挺重機槍馬車衝了出去。
“噠噠噠……”子彈如雨一般向追殺而來的敵軍騎兵傾瀉過去。
這一次會戰,楊秋池根據上次的經驗,對重機槍進行了一些改良。
設計了用於拖運重機槍的馬車:由四匹並列的戰馬拖行,放機槍的馬車車廂位置比較高,四周用鋼板圍起來,前方架設馬克沁重機槍,左麵供彈員用保彈板輸送彈藥,右麵供水員不時給冷卻管加水,馬車後部裝子彈和水箱。另配備兩名護衛,用老套筒左右保護射擊近處敵軍。射擊箱外麵坐著兩名馬夫負責操縱馬車。為了防止戰馬被槍聲驚嚇亂跑,一方麵加強戰馬對槍聲的習慣訓練,另一方麵,幹脆將馬耳朵堵住。
他對馬克沁重機槍也進行了一些修改,撤掉了兩個輪子,加裝鐵支架可以鎖定在車架上以保證穩定。將前麵的擋板取掉。這樣視野開闊方便觀察射擊。
劉勇和馬淩羽兩人各操縱一挺馬車重機槍,帶著幾個護衛,迎著追擊而來的敵軍騎兵衝去。
“噠噠噠……”橫掃而去的重機槍子彈,如一條條無形的長鞭抽打在衝鋒的敵軍騎兵身上。鞭子過處,人仰馬翻!
第123章 勝利的因素
艾能奇的騎兵第一次遇到重機槍掃射,奔馳的戰馬中彈摔倒,將背上的騎兵遠遠甩出,前麵摔倒的騎兵又成了後麵衝上來騎兵的障礙,有些訓練有素者想縱馬跳過,淩空而起,卻被雨點般掃來的重機槍子彈打成蜂窩煤,重重摔在地上死去。
艾能奇站在高處看得真切,驚得兩眼發呆,這就是傳說中的怪獸武器?
他發現情況十分不妙,盡管自己輕騎兵速度已經達到最快,卻無法衝破這兩道無形的屏障,盡管自己的重甲騎兵鎧甲足以擋住普通弓箭和火鐃的遠程射擊,卻還是一個個被子彈打得血肉橫飛而死。他急忙下令騎兵後撤,依舊用鋼板盾牌組成防護牆保護側翼,同時,前鋒繼續往前衝鋒,爭取與敵軍混戰在一起。讓對方怪獸武器無法掃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