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 小方城好學的風氣漸漸傳出,很多有真才實學的先生們也願意來這裏上課。教育永遠是一個地方發展的根基。先生多了,跟著開設的學館也多了,女學是一個比較集中的區域,但是其他的城市可沒有單獨的女學,所以先生們湊在一起,開設了蒙童館,知學館等等,大部分收的男童和少年,少部分單獨買了宅子建了女學,教授一般家庭的女郎們識文斷字。
在陶倚君回到小方城的第二個月,陛下遣人送來一張匾額,是陛下手書的“女學”二字,另外還有皇後娘娘賜予的金鑲玉冊。凡女學每期末的考試中,頭名之人的閨名可入冊。次年皇後會在二月初二這日,根據玉冊上的名冊賜下獎賞。
這可不得了,簡直就是皇家認證的最佳媳婦人選,頓時女學的門檻差點被擠破了。又因為女學在建立之初就確定了招生範圍,連帶的,很多士族都將分支遷來小方城,就為了擁有一個入學的名額。估計這也就是古代版的學區房了。
遷來的人多了,士族多了,帶來的財產也就相應增多。
李縣令得了陶倚君暗示,開始著手修建官道。
建官道的花費可不低,要憑借陛下撥款那是相當難的,他們想了個主意,以女學和官學的學籍做誘餌,又許諾可以在官道的始末兩處豎功德碑,將捐助善款的人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以享百姓的香火供奉。
霍桐親自帶頭捐了百金,而後馬家,牛家,胡家等幾個大家族各捐八十金。他們不需要女學和官學的學籍,願意將這幾個名額讓渡出去。這一下就帶動了不少士族富商捐資捐款。到後期,為了區區二十個女學和官學的入學資格,他們將捐款炒至七八百金,最後還是李縣令出麵定下限額,最高不得超過八百金才製止了快要惡化的局麵。
“沒想到有錢的這麼多。”李縣令跟霍桐在家裏喝酒,談到這事兒,他咋舌不已,“幸好大娘子反應快,否則鬧到最後定然成了笑話。”
陶倚君在他們爭吵的時候,就發覺有些人是火氣上了頭,根本不管不顧,也不去想想自家拿出八百金會不會傷了元氣,就一味的抬價,若是不加製止,到最後可能認捐的人拿不出錢,而被壓下的人則冷笑旁觀,恨不能這條路幹脆別修。
這樣一限製,到了八百金就封頂了,哪怕有些人拿不出來,可拿得出的還是多數,且也不會覺得有多大壓力,他們恨不能那些先下手的都拿不出來,他們好將認捐名額往前擠一擠,說不定自家的郎君女郎們就能入學了呢。
入學之後,隻要他們學得認真,能拿到學校的第一名,從皇家得到的賞賜就能撈回不少成本,就算不行,這花了八百金結交了不少人脈,也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再說了,他們的名字上了功德碑,這一頭一年,所有的交易稅金打八折,第二年九折,第三年雖然沒有折扣,但是有優先權。擅長做生意的,僅這一條優惠就能回本。即便不會做生意的,他們還能擁有一年的免稅和挑選優良新種的權利。
反正不管怎麼算,這都是出名得利的好事兒。那些老狐狸們一邊四處放話嫌棄,一邊讓人悄悄摸摸的提前下手,看的李縣令和陶倚君哭笑不得。
籌得的錢修建完官道還有剩餘,李縣令便利用剩下的錢在一百零九個村子之間修建了一條驛道,可以跑馬跑牛的小道,比起官道窄了不少,地麵也沒那麼平整,可到底是條正兒八經的路,也能讓各個村子之間的往來更加方便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