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粒子反應、核冬天(2 / 3)

驚天動地的爆炸之後,是遮天蔽日的灰塵。

這些煙塵和灰燼被爆炸產生的熱氣流帶到大氣層,就像給地球蒙上了一層遮陽網,不但遮蔽陽光,還吸收熱量。輻射塵是一種非常微小的顆粒,基本直徑不足一微米,在平流層中,它那微弱的質量幾乎可以對抗地心引力,漂浮上很久的時間。

和人們想象的不一樣,這次核戰造成的核冬天僅僅持續了6天,或者說居然持續了6天。而且溫度也不僅僅是下降了三十攝氏度而已,而是逐步下降並最終達到了攝氏零下165攝氏度,幾乎接近月球表麵夜間溫度,是南極冬季最低溫度的三倍以上。另據阿基裏斯事後測算:如果核冬天無限期持續,失去太陽光照射和大氣層保護的地球表麵最終將達到“太空溫度”,也就是接近絕對零度(-273.15℃)。

更可怕的是:超低的溫度將導致大洋結冰。屆時地球帶著巨大的如腫瘤一般的大洋凸起物自轉,勢必會漸漸脫離公轉軌道,若是離太陽越來越近,最終當然難逃毀滅厄運,而若是遠離太陽,大概最後會被木星軌道影響,被木星甩出太陽係,成為繼冥王星之後,第二顆從太陽係消失的行星。冥王星是因為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地球卻變成了茫茫宇宙中的旅行者。不過也不用灰心,這些過程動輒需要幾千萬上億年,而人類早在大洋完全冰凍之前就肯定徹底滅絕了,根本不用親眼目睹這些悲慘的事情。

這6天的核冬天直接導致地球上70%以上的物種滅絕,自然界的生態食物鏈已經發生改變,所以人吃人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相對於其他動物種族,人類是這次核冬天下死亡比例最少的,因為人類懂得使用工具,使用火,有房子禦寒,有煤有電有天然氣,還有核能。並且人類已經有了多次移民外星的經曆,對外星表麵這些高寒或高熱的處理相當有心得。如果真到了世界末日,世界上最後一個活著的動物,絕不是老鼠蟑螂,更不是草履蟲變形蟲,而是人類。

唯一能消滅人類的,就是人類。

人類妄想毀滅地球,但最後發現隻毀滅了人類自己,地球沒事。

***

鄒獨峰此人是繼楊振寧之後中國的又一個傑出高能物理學家,曾四獲諾貝爾獎,成為曆史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獲得四次諾貝爾獎的人。毫無疑問,楊振寧是基礎物理理論奠基人之一,他與米爾斯提出的非阿貝爾規範場(楊-米爾斯場)是後來科學家們組建標準模型的基石,繼原曆2013年10月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發現希格斯玻色子(Higgs)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原曆2035年,中國物理學家鄒獨峰又發現了引力子,引力子是標準模型預言中的一種假想粒子,負責傳遞引力,也是最神秘的粒子,它無形無象,也沒有質量,所以一直沒有找到。引力子的發現標示著標準模型中所預言的62中基本粒子已經全部找到,為標準模型的完善劃上了完滿的句號,鄒獨峰也於同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曆2041年、原曆2042年連續兩年,鄒獨峰分別以實現冷聚變和發現超極核粒子兩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實驗中發現,若以高壓將引力子和希格斯玻色子聚合,能施放出大量能量,至少是核聚變的幾萬倍,不過觸發所需要的高溫和壓力也是核聚變的幾萬倍,之後持續大量的實驗發現,加入一個反藍粲誇克可以直接反應,並不需要超高溫和超高壓,而在反應中鄒獨峰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粒子,比已知的所有基本粒子還要小上萬倍的更基本的粒子,人們喜歡稱它為“超級核”,盡管它比最小的原子核還小了幾億倍,但人們還是習慣把物體內部更小的結構稱為核,鄒獨峰給它取了一個十分中國風的名字,元炁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