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夕陽隻留下殘紅的一角。晚歸的人們都已回到家中,鎮上處處升騰著炊煙。
石葦最晚下山,牽著牛慢慢走到鎮口。這一整天,他都心不在焉,滿腦子都是跳躍的火堆和劉碩的臉。那些書早燒得一本不剩,但石葦仍不死心,打量著書院關門才慢悠悠地回來,想碰碰運氣。
仔細撥開餘燼,尚能看清一些黃白交錯的紙花,上麵沒有半個字跡。石葦又找來一截樹枝,用力翻掘著,這次,他有了意外的收獲。
餘燼的深處,一本薄薄的書冊被掘出來,帶著大股的灰燼,嗆在臉上。石葦顧不得躲避,一邊咳嗽,一邊拍打著封麵,他記得,這好像就是那本劉碩撕不壞的書。一開始,他也覺得這是一本用布帛製成的書,但扔在火中燒了許久,薄薄的數十頁,居然連邊角也未破損,真是怪事。
“百川雜記?!”石葦顧不得奇怪,隻覺得自己撞上了大運。紙灰落盡,寶藍色的封皮上寫著四個漂亮的大字,石葦不懂書法,隻覺得這幾個字比趙郎中的藥方寫得好看許多。封皮之下是明黃色的書頁,每頁都寫著密密麻麻的小字,石葦很滿足,這是屬於他自己的第一本書,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本。
天色又暗了幾分,街上似有人影晃動。石葦陡然驚醒,連忙將書掖在腰間,然後牽牛趕羊,躡手躡腳地往回趕,一路上,他的心都在“砰砰”地跳,就像做了賊一般。
--------------------------------------------------------接下來的幾天,石葦開始籌劃如何讀書。有了這本《百川雜記》,他夜裏難以入睡,便想借著月光讀一點,但月光時明時暗,字跡太小,讀不了幾個。石葦索性夜裏睡覺,白天放牧時將書藏在黃牛的鞍座裏,待四顧無人,再拿出來讀。石葦認字不多,書中倒有一多半的字看不懂,他就先將字硬記下來,再去翻趙郎中的醫書,看到相同或相似的字,就纏著趙郎中問。一些字醫書上沒有,他又偷偷去找陳秀才。陳秀才雖然拒絕他進入書院,卻也不忌諱教他認字,每每看到石葦拿著樹枝在地上劃來劃去的請教,他都會很耐心地講解,然後重重地歎氣。就這樣,一個多月的時間,石葦已經讀通了這本《百川雜記》,牢記於心。
《百川雜記》是一本遊記,記載的是北吉國的山川河流,民俗物產等。石葦這才知道,鬆樹溝鎮隻是玉州府數百個村鎮之一,而玉州府僅是北吉國的偏僻一角,北吉國境內最大的河流芷江在玉州府城旁流過,向南直通京畿,水路竟有千裏之遙。《百川雜記》的作者名叫沐川先生,他用了五年的時間走遍整個北吉國,將沿途所見一一記錄下來。但這位沐川先生所用的筆法簡略,大部分記載不甚詳盡,例如:玉州之北三百裏,有山名天宏,主峰望月,高四百六十丈,霧瘴聚焉,難窺真容,多產洛桑果。這本書中還幾次提到鬆樹溝鎮和玉州府,隻是其中有些內容太過離譜,連石葦這個本地人都不知道。
簡單的文字,很適合石葦閱讀,書中的內容雖不似陳秀才講授的那些道德文章,卻也讓石葦增長了不少見聞。然而到了最後五頁,沐川先生開始囉嗦起來。他用了近兩頁,描述自己在北吉國西北的龍躍河上遊被激流卷走,又奇跡般地逃得性命的經曆。逃生之後,沐川先生在河岸邊發現了一個天然水洞,在洞內發現黃帛百張,石刻口訣一部。這些黃帛都隻有書頁大小,卻刀斧難傷,用水浸火燒,都不損分毫,沐川先生驚喜不已,於是將黃帛粘成書冊,把自己的遊記和那篇口訣謄寫上去,留作傳世之用。
這部口訣隻有兩頁,分上下兩篇,上篇名叫《練氣篇》,下篇名叫《禦水篇》。沐川先生對這兩篇口訣很是感慨,據他講,這《練氣篇》類似於江湖上的武功心法,但隻是從字麵上相似罷了。沐川先生也曾看過真正的武功心法,與口訣中那些通過穴位倒氣、運氣的方法完全對不上,後來,他又去請教京城的一位掌法大師,得到的結論是,這個《練氣篇》完全是胡編亂造,與武學的精要背道而馳。至於那個《禦水篇》,沐川先生認為完全不可理喻,屬於怪力亂神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