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精彩也最關鍵的最後與周瑜的一場談判中,諸葛亮善於撥弄對手弱點的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周瑜是對孫權決策影響最大的人物,一旦抗曹開始,他必然也是主帥,諸葛亮必須調動起他的強烈抗菌願望。於是異想天開地利用曹植(銅雀台賦)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的句子,誑稱曹操有染指孫策遺霜大喬和周瑜妻子小喬的念頭。這不啻在周瑜最敏[gǎn]的部位砍了一刀,把一個故作深沉、正得意洋洋地對諸葛亮大演其戲的周郎刺得頃刻之間離座而起,將自己與曹操勢不兩立的意願和盤托出。諸葛亮就此圓滿完成了出使江東的重要使命。
3.戳到對方的痛處
1964年4月,時任中國外長的陳毅元帥率團赴印尼首都雅加達參加第二次亞非會議籌備會。他和印尼總統蘇加諾一見麵,就發現雙方意見不一致。按蘇加諾之意,第二次亞非會議的地點仍在印尼的萬隆,時間就定在當年。陳毅則說了自己的想法:第一次亞非會議已在萬隆開過了,第二次亞非會議應選在非洲國家開。
顯然,雙方的觀點不一致,這就給籌備會投下了陰影,埋下了爭執的導火索。為了堅持觀點,說服蘇加諾而又不失和氣,達到尋求共同點、廣泛團結國際友人的目的,陳毅從替別人著想的角度出發,充分尊重了對方,照顧了蘇加諾這個東道主的麵子,以便於蘇加諾改變主意,接受自己的觀點。他對蘇加諾總統說:
“非洲的獨立國家有40個之多,總統閣下如果主張在非洲開,就是支持了非洲的鬥爭,這樣你就站得高、看得遠,顧全大局,表現了政治家的風度,證明了你沒有什麼私利打算,你去發言就響亮。”
這恰似設身處地為蘇加諾著想的婉轉辯詞,絲毫沒有各執己見的火藥味,它充分體現了周恩來總理首創的萬隆精神,又高瞻遠矚、鞭辟入裏,簡直就像蘇加諾的顧問在為其出謀劃策。蘇加諾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但他似乎有礙於情麵,雖然點頭稱是卻不願完全放棄自己的觀點,仍堅持當年開。
機敏的陳毅元帥發現問題有了轉機,於是,趁熱打鐵又以幽默的語言詼諧地說:
“你是總統,我是元帥,我給你當個參謀長,你要不要呢?”
如此和緩、商討的語言,既照顧了蘇的情麵,尊重了這個東道主的地位,又充分體現了尋求團結的萬隆精神。蘇加諾自然無法回絕,唯有稱是。
“激將法”中的“激”,確切地說,就是要從道義的角度去激對方,讓對方感到不再是願不願意去幹,而是應該,必須去幹。
以義激之的方法在我們國家更為有效。因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重視人的品德修養,講求道義、氣節。對於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麵旗豎在屬於做人道德的領地。激之以道義,恰恰都是去觸及對方的內心深處,讓他認為對方求助的實質是道義的行為。
有一位母親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談到了自己的兒子。原來這個兒子要求母親為自己買一條牛仔褲,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要求。但是,兒子怕遭到拒絕,因為他已經有了一條牛仔褲,而母親是不可能滿足他所有的要求的。於是兒子采用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他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或苦苦哀求,或撒潑耍賴,而是一本正經地對母親說:“媽媽,你見過沒見過一個孩子,他隻有一條牛仔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