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能明”之感。例如在宗教問題上,西洋有宗教,是很明白的,中國卻像有,又像缺乏,又像很多。又如在自由問題上,西洋人古時沒有自由就是沒有自由,近世以來有自由就是有自由,明朗而確實。中國人於此,既像有,又像沒有,又像自由太多。其他如:是國家,非國家?有階級,無階級?是封建,非封建?是宗法,非宗法?民主不民主?……一切一切在西洋皆易得辨認,而在中國則任何一問題可累數十百萬言而討論不完。這一麵是其內容至高與至低混雜而並存,一麵是其曆史時進又時退往複而不定。蓋暖昧不明之病與其一成不變之局,原為一事而不可分。
第十四章結論一討究特征之總結第一章列舉中國文化十四特征,經過許多討究到現在,約可結束。歸根結蒂,一切一切,總不外理性早啟文化早熟一個問題而已。茲就各章所論究,貫串起來以明之。--
(一)很顯然地,其中第十二特征所謂“無兵的文化”,是源於第十一特征“不像國家”而來。第九章具有解答,可不煩多論。
(二)而中國之所以不像國家,則為其融國家於社會了--此亦見第九章。設更問其如何竟可把國家消融於社會呢?第一層是因為:家族生活與集團生活同為最早人群所固有,而中國人浸浸家族生活偏勝,與西洋人之集團生活偏勝者,恰各走一路。從集團生活一路走去,即成國家;從家族生活一路走去,卻隻是社會。第三第四兩章即係論證此議。然而其社會生活若僅止於為一種家族生活,或其社會不外一家族本位的社會,則既不能強,尤不能大,缺點甚多,必將無以自存於競爭之世。換言之,在於演淘汰中最能見優勝者應該是強且大之集團。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不難,難在其缺乏集團組織而竟能長久存活,不被淘汰。相反地,他並且能有極大之發展。此誠何故?於是繼第一層之後,就要說出第二層。第二層是因為,理性早啟,周孔教化發生,使古代一般之宗法製度轉化為吾人特有之倫理組織,以倫理本位代替家族本位。倫理始於家族,而不止於家族,規模宏遠,意識超曠,精神大為提高。家族本位社會是不能存在到今天的,倫理本位社會卻前途遠大得很。凡此均詳見於第五、六兩章。然中國與西洋分途雖早,而在早期還不能分得甚明。周孔教化發生於封建之世,那時還像國家。戰國七雄一麵更像國家,卻一麵亦正是國家要被消融之始。必到周孔教化收功結果之時,封建既已解消,階級化為職業,國家永被涵容於社會。此看第八第九兩章可以曉得。
(三)就在解答中國所以不像國家之時,便亦同時解答了中國人的家之所以重要--第七特征。蓋正唯其是從家人父子兄弟之情放大以成倫理社會,所以不成階級統治之地緣國家。又正唯其缺乏集團組織以為其生活之所依靠,乃不得不依靠於倫理作始之家族親戚。除上麵所說幾章外,其在前之第二章在後之第十章亦皆所以解答此問題,參看自得。
(四)近代西洋之所謂民主,要在其人對國家有參政權,有自由權,這是在集團生活中個人地位提高之結果。所以中國之缺乏民主--第九特征--乃是從缺乏集團,不像國家而來,不可誤作壓力太強之沒有民主看。此其理,具詳於第十二章。
(五)集團生活與家族生活,此重則彼輕,彼鬆則此緊,二者不可得兼。像在中國那樣家人父子情誼之重,西洋人沒有,像在西洋那樣國民對國家觀念之明強,中國亦沒有。然中國西洋在此之所以分途,卻端為周孔教化與基督教之相異。故我鄭重指出宗教問題為中西文化之分水嶺。--以上見第三、四、五、六各章。一般說來,文化都是以宗教作中心而發展,中國獨否。--中國文化第六特征,宗教乃被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所代替。宗教乃為感情之事,不出於理智,抑且頗遠於理智。周孔教化自亦不出於理智,而以感情為其根本,但卻不遠於理智--此即所謂理性。理性不外乎人情。而宗教感情卻總見其激越偏至,有時不近人情。因此周孔讚美人生,敦篤人倫,與宗教之傾向出世常要離棄家庭者就剛好相反。宗教之動人,恒在其不平常,而周孔之教化則於平易切近之中深有至理,不必動人而人自不能出。當其代替宗教位居中國文化中心而為之主的時候,我們就說它是以道德代宗教了。--見第六章,第七章蓋一麵說明了第六特征“缺乏宗教”,又一麵說明了第十特征“道德氣氛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