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段(3 / 3)

表現在經濟上者,即農工商業一切不入於學問(士人不講求這些),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有隔絕之勢,鮮相助之益。二千年經濟上停滯不進之直接原因在此。--說見第十一章。然其間接原固,卻更具有決定性。此即科學在中國之夭折無成。科學何以無成?科學在人類生命中之根據是理智,而道德在人類生命中之根據則是理性。道德與科學不衝突,理性與理智更無悖,然理性早熟卻掩蔽了理智而不得申。--說見第十三章。

於此可以看出,前所列第五特征“文化盤旋不進,社會曆久鮮變”,及第八特征“缺乏科學”,其關鍵皆在道德之代宗教而起太早。一般說,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並依宗教作中心而發展,道德視宗教遠為晚出,而此獨不然。此其所以為人類文化之早熟。⑦本⑦作⑦品⑦由⑦思⑦兔⑦網⑦提⑦供⑦線⑦上⑦閱⑦讀⑦

第一章所列舉十四特征中,第五至第十二之八點,曾在本書各章予以討究者,已為貫串如上。還有其後之第十三第十四,其前之第一至第四各點,書中論究未及,但這裏卻已不難把它亦貫串起來--

(八)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此不唯中國人的孝道世界聞名,色彩最顯,抑且從下列各條看出它原為此一文化的根艸/亥所在:一、中國文化自家族生活衍來,而非衍自集團。親子關係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為其文化所尚之扼要點出。它恰表明了其文化上之非宗教主義--因宗教總是反對這種家族感情的(見第四章)。它恰表明了其文化上之非國家主義--因國家都要排斥這種家族關係的。中國法家如商鞅韓非皆曾指斥孝友之違反國家利益(1)(韓非《五蠹篇》嚐論君之直臣,父之暴子,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以明孝友與國家利益相反。)。二、另一麵說,中國文化又與西洋近代之個人本位自我中心者相反。倫理處處是一種尚情無我的精神,而此精神卻自然必以孝弟為核心而輻射以出。三、中國社會秩序靠禮俗,不像西洋之靠法律。靠法律者,要在權利義務清清楚楚,互不相擾。靠禮俗者,卻隻要厚風俗。在民風淳厚之中,自然彼此好好相處。而人情厚薄,第一便與家人父子間驗之。此其所以國家用人亦要舉“孝廉”也。又道德為禮俗之本,而一切道德又莫不可從孝引申發揮,如《孝經》所說那樣。

(九)說隱士是中國文化一種特色,亦沒有錯(惜蔣著對隱士缺乏了解)。一般高人隱士顯著之共同點有三:第一在政治上,便是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雖再三禮請亦不出來。試問這是任何一封建國家專製國家所能有的嗎?就是資產憲政國家,無產專政國家,或任何國家亦不能有。唯獨不成國家的這鬆散社會如中國,才得出現這種人物。不但出現,而且曆代都很多,在曆史傳記上占一位置,在社會輿情上有其評價。第二在經濟上,便是淡泊自甘,不務財利,恰為宗教禁欲生活與近代西洋人欲望本位之一中國型。他們雖不足以影響中國經濟之不進步,卻為中國經濟難於進步之一象征。第三在生活態度上,便是愛好自然而親近自然。如我前所說,對自然界隻曉得欣賞忘機,而怠於考驗控製。如西哲所譽,善於融合於自然之中,而不與自然劃分對抗。其結果便是使藝術造乎妙境高境,而不能成就科學。

(十)第一至第四特征可並作一個問題來說。第一特征廣土眾民一大單位之形成。如上來各章(特如第十章)所論證,它原是基於文化的統一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