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一事值得附此一說;猶太人的民族個性最強,世界有名。他們亡國後流散四方,竟然仍保持其遺風故俗,數千年不改。但是他們雖然在任何國度內總不同化於人,獨來到中國卻不自覺地大為同化了。明清兩代居然有應試做官者。現在河南開封城內,俗稱“青回回”,又名“挑筋教”者,就是他們。“中國幾乎是一切原則的例外”(西洋人恒為此語),真是不錯。
我們於是不能不問,這究竟是一種什麼力量?
對此問題,往者梁任公先生嚐予注意,今《飲冰室合集》存有《曆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並附《史記匈奴傳戎狄名義考》及《春秋夷蠻戎狄表》,似皆早年所作。晚年又有《中國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指出中華民族同化諸異族所用程序共有七種,而其同化力所以特別發展者則有八。茲錄其八點如次--
一、我所宅者為大平原,一主幹的文化係既立,則凡棲息此間者被其影響,受其涵蓋,難以別成風氣。
二、我所用者為象形文字,諸族言語雖極複雜,然勢不能不以此種文字為傳達思想之公用工具,故在同文之條件下,漸形成一不可分裂之大民族。
三、我族夙以平天下為最高理想,非唯古代部落觀念在所鄙夷,即近代國家觀念亦甚淡泊。懷遠之教勝而排外之習少,故不以固有之民族自囿,而歡迎新分子之加入。
四、地廣人稀,能容各民族交互徙置,徙置之結果增加其交感化合作用。
五、我族愛和平,尊中庸,對於其他族雜居者之習俗恒表相當尊重。所謂“因其風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坐是之故,能減殺他方之反抗運動,假以時日,同化自能奏效。
六、同姓不婚之信條甚堅強,血族婚姻既在所排斥,故與他族雜婚盛行,能促進彼我之同化。
七、我族經濟能力發展頗達高度,常能以其餘力向外進取,而新加入之分子亦於經濟上組織上同化。
八、武力上屢次失敗退嬰之結果,西北蠻族侵入我文化中樞地,自然為我固有文化所熏育,漸變其質。一麵則我文化中樞人數次南渡,挾固有文化以灌東南,故全境能為等量之發展。
凡此所說,未嚐不是,但隻說到邊緣,未能深入。再要向深處抉發才得明白。`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中國文字為其文化統一之一大助力,信乎不差。此試與西洋文字比較對照,則事實自見。人類生命彼此相聯相通之具,原初在語言。衷懷情意由此而相通相融,經驗知識由此而逗合組織。然語言寄於聲音,聲音旋滅,不能達於異時異地。因又有寄於圖像符號之文字發生,以濟其窮而廣其用。顧西洋文字仍不外代表聲音,即是以文字附於語言而行。人之語言既各族各地不同,又且以異時而生變化。此附於語言之文字自亦因之而不同,因之而變化,所謂濟其窮廣其用者,實自有限。中古西歐文化統一之分裂於近代,即在各民族語言起來代替了公用之拉丁文。其問題不外古今之變,古不通於今;異族之間,彼此不相襲,由土俗文學而引生民族情緒,因民族自覺而固守其傳統語文。其勢趨於分而不趨於合。後來東歐各地之紛紛民族自決者,亦悉依語言為準,同為斯拉夫族猶不相通,而各自為謀。假使中國當初亦走此路,其結果恐怕亦差不多。要混東南西北之多族而為一大民族如今日者,其事決不可能。但中文卻徑取圖像符號為主,文字孳衍乃在形體。語言文字浸浸分別並行,初不以文字依附語言,而語言轉可收攝於文字。二者恒得維係不甚相遠,今古之間即不甚難通。時間距離恍若為之縮短。而字義寄於字形,異族異地不礙相襲(故遠如朝鮮,日本,越南等處亦都嚐采用中國文字,流傳中國典籍)。其結果,遂使種族隔閡為之洞穿,語言限製為之超越,久而久之,一切同化渾忘,三四萬萬之眾,明明由東西南北多族之所合,卻竟共一曆史記憶,莫不自以為黃帝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