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西洋人以握手、接吻、擁抱為禮,還有群眾拍掌歡呼,把所歡迎之人高舉起來等等表情。中國人乍見直駭然退縮,感覺受不了。此即西洋之禮主於親愛,其情發乎身體,更要藉身體來表示。而中國之禮則主於敬讓,其情發乎理性,雖其表示亦不能有藉於身體,而溫文爾雅,含蓄有致,卻實在離身體很遠。其間如握手拍掌,今日中國人雖亦能模仿一二,可見人情本不相遠,而卒於擁抱接吻感覺受不了,是即其數千年來身體本能積漸萎弱之明征。--在數千年前,對此固所不取,尚不致怯縮,有受不了之感。
然在身體本能積漸萎弱之後,中國人的理性亦就不行了。因為生命渾整不可分,未有其身體本能既萎弱而理性猶健生者。今日的中國人,從某些地方看其理性尚不如西洋人,即為此。前列民族性第八點,所雲對人(如淩遲處死等酷刑)對牲畜之殘忍,最為西人譏彈者,是其例。
大抵民族性所由成,有兩麵,以上所論為其可能遺傳遞衍之一麵;還有一麵則是後天習慣,主要因社會環境之剌激反應而形成。凡前所列中國民族性十點,一一皆可本此兩麵以了解之。--
例如第四點“和平文弱”,其間即有出於遺傳與成於後天之兩麵。成於後天者,主要在“集團與鬥爭相聯,散漫與和平相聯”,第十章特有分析,可不贅。然而對於他族之從身體出發者而說,此理性早啟之中國人根本上就是和平的,又不待其社會形勢散漫始然。由理性早啟馴至身體本能弱下來,是其所以文弱之本,而社會有許多貌似理性的習慣,尚文不尚武,自又為其後天成因。第五點“知足自得”,一麵是由理性早啟,生命得其和諧,又有一麵是由此社會特殊構造之所鍛煉,看第十章講“個人安於所遇”一段可以明白。第二點“勤儉”當然是此職業分途的社會,政治上經濟上各機會均難保持不墜,而人人各有前途可求之自然結果(見第十章),主要是得之於後天。但中國人精神上實用主義實利主義之傾向,卻好像是天生的理智冷靜不足(見第十三章)。第三點“愛講禮貌”,當然是此倫理本位的社會彼此尊重對方,相尚以敬讓之所演成。但其落於虛情客套,便屬前所雲貌似理性的動作習慣,特別在後世身體本能既弱,理性隨以不足時為最多。
∞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第六點“守舊”,其少有冒險進取精神,一動不如一靜,自是身體本能萎弱之征,但其所以必要守舊者,卻多決定於後天。一則為秦漢後之中國,勢必循環於一治一亂,在社會構造上不能推陳出新。社會構造是文化的骨幹,骨幹不變動,其他附麗於骨幹者因亦無多大出入。即在此二千年因襲局麵下,其守舊習慣遂以養成。再則為古人智慧太高(理性早啟),文化上多所成就(文化早熟),以致一切今人所有,無非古人之遺,一切後人所作,不外前人之餘。後來人愈鑽研愈感覺古人偉大精深,怪不得他好古薄今。三則為其學術走藝術之路,而不走科學之路。藝術尚天才,靠個人本領,不像科學那樣客觀憑準,從淺外一層一層建築起,總是後來者居上,而況中國人的稟賦既積漸而弱,後世難得古人那樣天才,其俗自必以古為宗,異乎西洋科學之趨新,又是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