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點“馬虎籠統,不求精確,不講數字”,往者李景漢先生在河北鄉村作社會調查,感觸最深。而日本人內山完造則於此特有了解,他指出:中國人非有得多,不能說有;大部沒有,即可說無;而非有一個便說有,一個都沒有,乃說無。後者為模型的思考法,前者為實物的思考法。後者徹底,前者不求徹底,後者為理論的,文章的,前者為實際生活的。因此他稱中國文化為生活文化,與文章文化相對待(1)(內山完造著《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開明書店出版。)。其所見已接近於前引張東蓀先生西洋有科學中國無科學由彼此心思(mentality)根本不同之說。蓋知識之道在分別明確,由身體對外靜觀而來。中國人則以理性早啟,理性與本能接連牽混,其生命與大自然偏於融合相通,對外求知識之傾向乃大為減退(具見第十三章)。至於其間後天之熏習漸染,自亦是有的。
第八點之“殘忍”已說於前。其堅忍(自己能忍耐至甚高之程度)則顯然為向裏用力之人生(見第十章)訓練出來的。且不妨說堅忍亦足引致殘忍。第九點“韌性及彈性”,似可說即其生命上堅忍力養成之實際表現。這有許多事實曾引起西洋醫生、軍官、教士之驚奇,散見中外各書(1)(見潘光旦著《民族特性與民族衛生》一書,商務出版。),此不敘。唯地理學家沙學浚先生有《中華民族的氣候適應力》一文(2)(1948年6月30日重慶《大公報》星期論文。原文羅列證據,此隻舉其大意。),具有學術價值,略略引敘於此。據說各地方的氣候(寒暖濕燥),從其緯度的高低,距海的遠近,和地形高低等等因素以形成,全世界共可分為十一個區。所有各區都可找到中國人的聚落,證明中國人的氣候適應力最強,更無他族可與相比。氣候適應力之含義,主要有兩點。(一)在如此氣候下依舊可以勞心勞力工作;(二)長久住下去,有固定聚落,傳後代,長子孫,譬如白種人在熱代便難適應,而日本人則較怕冷,中國人竟自冷熱都可以行。俄國人雖有耐寒之稱,中國人耐起寒來,比他還強。我們要問:中國人何以這樣特別?論身體,中國人並不比他們更健壯,相反地,中國人的身體本能毋寧是較差。況且體育運動,衛生營養,又不講究。從先天稟賦到後天方法,均非優勝。如果你隻把生命看做身體之事,當然就索解不得。但你如其知道身體不過一生活工具,生命初不局限於此,而源泉深遠,那麼,你於中國人的長處將亦不難有認識。中國人的長處無他,隻在其能從生命更深源泉處取給活力,便不像西洋人那樣淺而易竭。人類自身體本能中大得解放後,其生命主要已不在身而在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