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說法,說傅雷的譯文油腔滑調。估計講這話的人沒有對照原文看傅譯就隨便發表意見。原著“油滑”,譯文亦“油滑”,謂之“忠實原文”。伏爾泰得心應手的戰鬥武器是“諷刺”,他的描繪近似漫畫,在他嬉笑、揶榆、嘲諷的筆下,作品呈現了一種滑稽的基調。傅譯伏爾泰保持了原作冷嘲熱諷、嬉笑怒罵的潑辣風格,是很“傳神”的。
原載《翻譯通訊》1983年第5期
《傅雷家書》
--------------------------------------------------------------------------------
-
--------------------------------------------------------------------------------↙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傅雷譯《羅丹藝術論》序■劉海粟
在西歐曆史的黎明時期,古希臘的雕刻竭力將神人化,反映出人對神的懷疑、親近和畏懼,恰好說明神的威力難以擺脫,同對人的歌頌發生了矛盾。菲狄阿斯在矛盾中尋求幸福、寧靜、和諧,形成歐洲雕刻史上第一座高峰。可惜他的“著作”全都“寫在”雕像之中,並無文字流傳,他思想發展的脈絡雖可從石像裏去探求,總不免使我們遺憾。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達摩老祖不立文字這一遺訓的豐富內涵。厭棄言筌的禪宗也要通過語言促成漸悟,頓悟之後才可以拋開語言文字。雄鷹在天,雙翅不動,那是很高的境地;公雞鬥架時翅膀亂動,羽毛紛紛揚揚,其實並不會飛。可見妙悟之難。這已是題外話。
昏迷與覺醒,束縛與掙紮,對立並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文藝複興時期,人們痛恨宗教裁判草管人命,僧侶貴族的一切罪惡言行,無不歸之於神的意誌;為奴隸主貴族賣命冠以“愛國”雅譽,掠奪兄弟國家打上“吊民水火”的金字招牌。奄奄一息的宮廷藝術,依仗貴族富商殘羹點綴太平,宏揚教義,麻醉同胞。以人的覺醒與掙紮為重要主題的彌開朗琪羅,刻出許多傑作,人的力量強大,側麵反映出神權愚昧專橫的事實。古希臘雕刻,淵穆靜偉的調子發展為心靈的暴風雨,由內斂而外張,表現了力和狂怒;某些作品也有陰柔靜謐之美,並傳不朽。彌開朗琪羅留有十四行詩和一些書信,沒有論證雕塑的專著。彌氏作品肌肉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但還不完全達到自覺的追求。
羅丹的作品,代表西方雕塑史上第三個高峰。在他之後的蒲爾台、馬約爾、康寧柯夫、摩爾等大家的雕刻豐富了人類文化寶庫,就總體的博大精深和曆史影響而論,還沒有全麵超越羅丹而形成第四個高峰。
羅丹的創作,思考人間的疾苦,歌頌人的創造力、人的尊嚴和為維護它而付出的代價。神的形象消失了,他在表現醜得驚心動魄的對象如《醜之美》時,所用的手段仍然是美的。他抄襲甚至剽竊過克洛岱爾小姐的佳作,始亂而終棄,人格上比彌開朗琪羅要差,但沒有人否定他是一流大師。
三位雕塑巨匠都是人,把他們想象得完美無暇,是我們造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