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段(3 / 3)

傅雷是音樂鑒賞家,早在20歲的時候,他就受羅曼-羅蘭的影響,熱愛音樂。在《傅雷家書》裏,人們可以領略到傅雷對音樂史上眾多大師的精彩評論;在《貝多芬傳》裏,人們看到傅雷如何用自己的筆與貝多芬心靈相通,在與命運的搏鬥中彼此呼應。

傅雷是藝術理論家。他譯丹納的《學術哲學》,尤其是為兒子抄錄《希臘的雕塑》並加箋注,可窺其理論修養之高深。許多學者公認《傅雷家書》乃藝術學徒最好的修養讀物,其中在《音樂筆記》部分,人們陡然認識到最飄逸的古典之美的精神內涵。傅雷致羅新璋論翻譯的信劄,表現出非常深刻的譯學觀點。

傅雷又是散文家。他的《法行通信》計有15篇,每篇通信的字裏行間充滿了對母親、對親友、對祖國的眷戀之情。今天人們很難想象,這些優秀的遊記會出自一個19歲的遊子之手。更不用說《傅雷家書》中的語言、境界、思想、邏輯、藝術修養等等,是一切優秀散文所共同追求的。

……

不!不!傅雷不止這些。傅雷遠不止這些!

傅雷有一顆赤子之心。《傅雷家書》最本質的思想就是這“赤子之心”,他永遠用腦在思想,用心在感受,他整個的人像“水晶一樣透明”。傅雷說:“藝術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還有一個‘愛’字。”

他走了,帶著他的愛妻朱梅馥。1966年9月3日淩晨,在上海自己的宿舍。他們離開人世的時分還是那樣認真!現場布置周到,不驚動保姆,遺書對後事一一交代得極清楚。但沒有驚天動地的誓言,甚至沒有怨恨!隻有那個時代流行的詞彙“英明的”、“偉大的”,一些瑣碎財物處理,還有“告別至親骨肉”的淒涼。

一個吸吮著貝多芬戰鬥精神的傅雷去了!這怎麼可能?也許他更像莫紮特吧?他說過,中國古典文化裏本來就有莫紮特。他受著惡魔的鞭打,卻沒有怨言;他受著苦難的煎熬,卻吟著溫馨甘美的樂句……摘自《錢江晚報》目錄頁列寧工作室?LENINSTUDIO版權聲明:本電子書所有權益都歸原書作者所有,電子書純屬網絡交流學習使用,謝絕它用,否則一切法律後果自負。上一篇下一篇

傅雷與劉海粟■張叢張昊

1927年12月31日,19歲的傅雷懷著讀書救國的強烈願望,辭別寡母,乘法國郵船“昂達雷·力篷”號離開上海。次年2月3日,抵達馬賽港。8月份,他考進巴黎大學,在文科專攻文藝理論,同時到盧佛美術史學校和梭邦藝術講座聽課。在此期間,他結識了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畫家劉抗。

1929年3月16日,劉海粟、張韻士夫婦到達巴黎,劉抗介紹傅雷每天上午去幫他們補習法語,由於對藝術的共同愛好,傅雷與年長他12歲的劉海粟很快成為至交。

他們偶爾光臨散布巴黎各區的小電影院。盡管上映的片子都是大電影院放過的老片,由於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