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數百封家書,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現代詩人柳亞子在寫給夫人鄭佩宜的信中,從飲食起居到鍋碗瓢盆,事無巨細,一一過問,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書因其親切自然而更能貼近讀者的心靈,其對喜怒哀樂,衣食住行的平常生活的描述與記錄更能激發讀者的共鳴。家書裏的文字是那麼地靈動而飽含深情。隨意走進一個章節,家書裏的情節都是那麼生動感人;隨意從一個章節出發,都可以輕鬆地“鏈接”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場景中來。
對一個家來說,家書是一條紐帶;對我來說,家書就是一處磁場,磁心所在是我閱讀的方向。
傅敏談傅雷的家庭教育■王曉宇沈愛群
看《傅雷家書》,讓我們知道父母的愛有多深切,和傅雷的兒子傅敏談話讓我們知道父母對兒女的影響可以有多深遠。傅敏說,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父親的教育方式也是在逐步改變的,他說他從我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他是和我們一起在成長的。
記者:許多人談到您父親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對您的哥哥傅聰在音樂道路上的成長,總不免要用到嚴苛這樣的字眼,甚至,有人說傅聰在音樂上有那麼高的成就,就是您父親打出來的。所以現在有些父母也相信教孩子練琴,逼和打這樣的手段總有一天能出奇效,您認為這其中是不是存在著很大的誤會?
傅敏:的確,在小時候,父親打我們,而且父親有這樣的特點,你越哭,他越打,我當時真的恨得咬牙切齒。但是,每一次挨打,我都明白原因,有時是調皮搗蛋,有時是做錯事,比如撒謊。我的父親嚴在哪兒?嚴在對做人原則的堅持,像撒謊,做事不認真、不負責任---對這些,他從不姑息。在《傅雷家書》中,父親也提到了這些往事,他有心痛和懺悔,他在給我哥哥的一封信裏曾經很坦誠的告白,“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可是結果是一回事,當年的事實又是一回事: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事實上,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父親也在不斷改進他的教育方法,他說在我們兩個孩子身上學到了很多,他是和我們一起成長的。他也說過這樣的話,來表達他和我們之間的融洽交流,“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孩子,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這裏得到的少。尤其是近3年來,你不知使我對人生多增了幾許深刻的體驗,我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我的父親是一個很認真的人,他把家庭教育也當成一門學問在做,在我們成長的20多年裏,他不停地在反思和我們交流的得失。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我哥哥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音樂家,這是和父親對他在道德、人格和人文藝術方麵的許多培養分不開的,如果僅僅是棍棒下的練習,那麼我父親說過,這隻能是一般的鋼琴匠,他對藝術、對社會根本沒有任何貢獻。父親提到過關於練琴的家庭教育,他認為“家長們隻看見你以前關門練琴,可萬萬想不到你同樣關心琴以外的學問和時局;也萬萬想不到我們家裏的空氣絕對不是單純的,一味的音樂,音樂,音樂的!”
父親給予我們的許多是身教,父親愛憎分明,情感強烈,他對我們的教育不是教條式的、口號式的,但這樣的教育卻是紮到我們成人的根子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