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亮點:在“口紅效應”的影響下,消費者會選擇高性價比的產品。對於企業而言,尋求產品外觀和性能的差異化比較容易理解,但是要如何追求行業本質就比較難理解了。中國製造貼牌的意大利名牌奢侈品價格就是國產品牌的幾十倍,在外觀和品質完全相同的情況下,行業本質所提升的性價比就是最主要的差別。企業必須通過廣告將消費品行業本質精神傳達給消費者。作為奢侈品,經濟蕭條時期必然遭受重大打擊,但是奢侈品獨特的行業本質依然能夠吸引中國製造業資金的原因何在呢?
為什麼廣東的企業會去收購皮爾?卡丹?為什麼騰中重工會收購悍馬?
就算你成功地收購了普拉達和安娜蘇,如果你不了解它們品牌的行業本質精神,你還是會失敗。
對於中國時裝界而言,將來應該如何定位呢?
唯一的機會就是見縫插針,在品牌三角形中找到一個“小的”適當的定位。
一、前車有鑒:收購知名品牌是成功的捷徑嗎
我們在前麵的章節中一再提到要通過廣告打出一般消費品的行業本質精神。但是從白酒和運動產品的例子來看,要打出一個正確的廣告需要不斷的嚐試,才能真正傳達出行業本質的精神。李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換過很多代言人,例如瞿穎、李鐵、瓊斯和奧尼爾,也換過很多運動精神的口號,例如“運動之美世界共享”、“把精彩留給自己”、“一切皆有可能”、“我運動我存在”等等。精神是可嘉的,因為要正確地打出行業本質就要像李寧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精益求精。
可是我們很多中國企業家不是這樣的,我們大多數缺乏耐心,非常浮躁,就希望能夠一步到位。2009年的年中,我看到一個新聞,我們廣東的企業花2億歐元收購皮爾,卡丹的品牌。這個行為就是非常典型的中國企業家的行為,投機取巧。我們就想撿現成的,最好是皮爾?卡丹等品牌經過多年的努力,通過廣告把行業本質打出來之後,我們再去收購它們,這不是更簡單、更一步到位嗎?同樣可以提高性價比。
為什麼廣東的企業會去收購皮爾?卡丹?為什麼騰中重工會收購悍馬?這都和我們的民族性密不可分。我們就是一個浮躁的民族,一個投機取巧的民族,這種浮躁和投機取巧糾纏在一起,深刻地刻畫了我們企業家的行為。我在《郎鹹平說:誰在謀殺中國經濟——文化的魔咒》一書中對這些現象有非常具體的描述。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之下,我們的企業走出去收購品牌的做法是否可取,值得我們探討。其實請各位讀者想一想,他們為什麼去收購世界品牌?因為企業家認為,很多意大利的名牌都在中國製造,可是貼上它們的品牌以後利潤就翻了十幾倍。因此我們的企業家和各級政府就簡單地想打品牌戰略,這個思路不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嗎?他們總認為創建品牌是提高價格、提高利潤率的重要方法。
二、品牌定位三角形:品牌是怎麼煉成的
可是,各位讀者也許沒有想到,這些想法都是錯的。你知道這些意大利的公司或者法國的公司在創建品牌之前,花了多少時間通過廣告打出行業本質的精神,從而培育品牌?我們從來不去學習人家過去100多年來精益求精,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企業精神。為什麼不學呢?那多費事,我們直接收購品牌,一步到位多好。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想法,總希望“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希望“四兩撥千斤”。這種心態還包括我們崇拜世界五百強的病態心理,例如聯想、海爾等企業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