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服裝業為例給各位一點提示,什麼樣的企業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能夠抗壓。我們最近收集到了很多服裝業的數據,我用剛剛進人中國的兩家外資企業為例,一家叫做颯拉,西班牙的公司,英文名稱是ZARA,在廣州、上海、北京都開了店。還有一家瑞典的公司,H&M,也是做服裝的,也在上海和北京開了店。這兩家公司有什麼特點呢?就是價格低,款式時尚,但產品品質一般。可是價格低和產品外觀時尚的兩個優點就大幅度地提高了性價比1。
我們的數據顯示,ZARA雖然屬於一般消費品,但是目前的經營狀況還好。2009年3月26日,ZARA的總裁伊斯拉說他們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第一季度淨銷售額為23.38億歐元,同比增長5%,正計劃逐步提升盈利空間,並且向亞洲開拓市場。ZARA的最大競爭對手H&M的第一家北京專賣店於2009年4月23日在前門開業,H&M 2008年淨利潤增長13%,但是2009年它的全球銷售狀況不佳,第一季度稅前利潤下滑12.6%,五年來首次出現淨利潤下滑。
對於這兩家一般消費品公司而言,相對於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困境,ZARA和H&M能在蕭條時期創出這種成績已經不容易了。
H&M和ZARA跟我前麵說的 的23萬個零售網點的概念是一樣的。這一點,通過它們產品的特性可以說明。我前幾天到了北京之後,跑到燕莎去逛,我想買女式吊帶衫。我不是買給自己穿的,也不是買給任何人的,我隻是詢價。我一看,吊帶衫四五百塊錢一件,那麼薄的吊帶衫居然賣四五百塊錢,我舍不得買,太貴了。我到ZARA去買,100塊錢。燕莎的專櫃大都是國產品牌,賣到四五百塊錢一件,它有什麼生存的機會?ZARA是國外進口的品牌才100塊錢,而且ZARA 80%的產品是在歐洲生產的,隻有20%的產品在亞洲包括中國生產。我們通常認為,像這種勞動力密集型的服裝業,為了降低成本,當然應該到中國來生產。可是人家理都不理中國,根本就不來。因為它們的成功和我們過去所想的不一樣,它們根本看不上中國的廉價勞動力。
三、放棄創造力才是最大的創造力
我們中國的品牌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生產的吊帶衫賣四五百塊錢一件,而80%產品在歐洲生產的ZARA的吊帶衫,不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才賣100塊錢一件,這是什麼道理?而且我們中國這些品牌的衣服,怪裏怪氣的,沒有一點時尚感。不是我挖苦它們,我們中國設計的水平就是個怪裏怪氣的水平,衣服弄得非常複雜,毫無美感。因為我們的設計師都缺乏經濟蕭條的曆練,因此他們總是搞一些表麵文章,這個花那個花的,這不叫時尚。你們去看一下H&M和ZARA,它們的衣服非常簡單,可是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吊帶衫都有很時尚的藝術感。為什麼?我們過去認為產品便宜一定是因為使用廉價勞動力,成本低,產品時尚則一定是用最好的設計師。我告訴各位,Z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