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懷青春已逝,一定要去看《致青春》,因為那裏安放了你的過去;如果你正當青春,也請一定看《致青春》,因為它預測了你的一部分未來。
青春過的人,特別是70年代出生的中年,是認得這部電影裏的情節和細節的。初入大學的新生理所當然的懵懂,而來接應的師兄總是對漂亮女生格外殷勤。男生宿舍像半個垃圾場,能找到大方花錢卻不太討喜的富二代許開陽,家境貧寒遭受男生排擠卻被女生倒追的鳳凰男陳孝正。女生宿舍,也有那麼一兩個雌雄同體的男人婆朱小北,可望而不可即的女神阮莞,外表辛辣內心柔軟愛情大過天的鄭微,以及在愛情與麵包之間做出現實選擇的黎維娟。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女生追愛情,男生求事業,有人落魄有人成功。
他們是生活精選出來的樣本,在終將逝去的青春歲月裏,代表著你自己,或周圍的人。在四周黑暗靜寂的電影院裏,無論旁邊坐著的是誰,你總因某個熟悉的場景而想起另外一個人;無論平時生活如何粗糙,你總會把自己拉回那個曾經不理柴米也不解風情的年代,曾經迷惘的未來變成清晰的現在,現實與理想的出入再次讓你唏噓,一滴鱷魚的淚在眼角不知情地滑出,走出電影院之前自覺風幹。
愛情和未來當然是青春的主旋律,它們都因為不確定性而誘人。有劇情的愛,總符合“我喜歡你,你喜歡他”的怪圈,珍惜愛情在乎對方的人,常常隻有屈就在這條生物鏈的底端。鄭微失去了阿正,朱小北在許開陽麵前扮失憶,阮莞為婚前見愛人一麵遭遇車禍,凝固了不朽的青春……隻有黎維娟,以愛情換取麵包,以物質抵押精神,平實的後媽生活不被稱頌,卻波瀾不驚。
未來符合“我們最後都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的定律,在生存麵前,再張揚的青春終於也要讓步,我們逐漸退守,討厭煙味的人開始抽煙,大大咧咧的人變得細致嚴謹,女神從天入地,陷於柴米油鹽。俗世、俗套是什麼,你曾以為自己超凡脫俗,其實褪掉青春的光環,每個人都是俗人一個,所謂俗,不過是生活的真相。
“青春是用來懷念的。”青春其實是個多功能的階段,它立在那裏,成為以後每一段非青春歲月的比照和回響。
青春終將逝去,愛情未必會轉化為婚姻和親情,愛得深刻和愛得正確,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年少時的愛戀,任性而固執,與後來在婚姻中成長出的智慧,在不同的時空各自珍貴,前者簡單卻如山崩地裂般深刻在彼此的過程裏,後者溫暖而如呼吸般成為生活本身。
年少時,有的人注定隻是匆忙的過客,那個借來的肩膀,曾經在那兒哭泣歡笑,最終要還給別人。但它真實地存在過,而青春存在的最大意義,恰好是讓每個人都可以經曆,幫助我們成長。
——
【再好的自己,也經不起精心設計】
幾個月前身體大修,身體不健康精神不愉快,每天苦熬,開始做自媒體,刊登的是自己的原創文字。
自媒體原來不是那麼好玩的,每天一兩條看起來沒幾個字,但組稿、排版、修改、測試,最後發送,親力親為,也惶惶然幾個小時,消耗不少體力。
朋友問我,我的盈利模式是什麼,我一愣。盈利這事兒我不擅長,但我常到後台查看,看到有讀者們的留言,有點讚、有鼓勵、有建議,不喜歡我的人也有回應,摔個臭臉。特別是看到平時有些生疏,見麵一聲hi一聲bye的半熟朋友也在關注,總在後台有些感動和傻樂,覺得公眾號像個暗道,我和大家之間有了一條私家路可以連通彼此,既公開又隱秘。言為心聲,因為有文字被讀到,已經有的理解更上一層樓,不理解則相逢一笑,恩仇盡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