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駝子,是個摸魚的。背駝駝的,身子向前俯著,與摸魚的營生挺相宜。農閑一到,他便穿上摸魚褂,背上魚簍,提根短棒,走村串舍,尋塘下溝。
譚駝子,生來一雙魚鷹眼,識風水,知魚性。他斷好的塘,說是下去抓鯽花(一種野生魚),抓上來就不會是“刀子”(一種魚的俗名),非鯽花不可。譚駝子摸魚最叫響的一遭叫“柳下取呆子”。家中來客了,急急忙忙的,沒處弄“鹹”(這裏人,稱菜,不叫菜,叫鹹。與鹹淡的鹹意思不同。為什麼叫鹹,不叫“菜”呢,弄不清楚),鄰居便會提醒:“到譚駝子家抓兩條魚來,不就得了!”於是,興衝衝跑到譚駝子家,一望魚缸,空的,“沒得啦?”譚駝子躬著身子,並不回話,隻是問:“來客了?”“孩子他二舅舅來了,沒鹹呢。”“哎喲,舅舅弄不好會翻桌子呢。來,我來想辦法。”譚駝子說笑著,跨出門,轉到香河邊水柳根下。看好了一處,蹲身下水,手一出水,活蹦亂跳的“虎頭呆子”(一種魚的俗名)便進了魚簍。一根紙煙的工夫,便夠了一頓中飯“鹹”。譚駝子不無得意地拍著魚簍,說,“這叫現貨現賣,圖個新鮮。”
譚駝子的買賣做得活。暫時手頭不方便,也不要緊,魚照樣拎走,欠帳。譚駝子呢,會擦著剛抓魚的手,很和氣地笑著:“不礙事,不礙事。低頭不見,抬頭見。鄉裏鄉親的,還怕跑了不成。”就連村子裏來了上頭下來的幹部,要招待,也要找譚駝子:“有一斤兩條的刀子魚嗎?要活的,燒湯用。”“有,有,一斤兩條。”譚駝子邊應聲,邊從水缸裏抓魚。魚一出水,潑刺刺地響,丟進籃子,直跳。來人拎了籃子,丟下一句:“記帳!”“好,記帳。”譚駝子躬著身子,把來人送出院門。
譚駝子,對上對下都不錯。一村人都曉得,譚駝子,人緣好著呢!
譚駝子不光摸魚,他還張網。白日裏,尋河塘轉槽溝,察看水色。晚上劃著一條小船,在白天看好的河裏撒下網。第二天,天沒亮便又劃著小船,行二十多裏水路到縣城街上去,賣魚。
有天夜裏,鄰村抓到一個偷魚的。他張網張到人家魚塘裏了。叫人發覺時,船上已是白花花的一堆了。村民們氣不過,將偷魚的好一頓死打。那人繹不住打,無奈說了來龍去脈,說是這個村的幹部約定他來張的,說是張得的魚四六分成。
後來才聽說:那偷魚的不是別人,就是譚駝子。村上人都很是吃了一驚,譚駝子,會偷魚?
一村人,哪個也不曉得,村上的魚塘早叫譚駝子張了網。他同村幹部隻不過不是四六分成,而是五五對分罷了。因為,本村張網,易撞見,冒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