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反戰鬥爭(1 / 3)

1939年,希特勒法西斯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把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拖進了死亡與災難的深淵。在戰爭的條件下,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流亡執委會依舊堅持反蘇、反共的立場,把德國未來的希望寄托在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大國的幫助,寄托在德國資產階級上層的反抗運動上。在德國國內處於反抗法西斯暴政第一線的廣大德國工人,包括社會民主黨的廣大黨員、幹部受到法西斯的殘酷鎮壓。流亡國外的社會民主黨人飽受顛沛流離之苦。隨著戰火的蔓延,流亡者幾無容身之地。1940年11月,德國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亦稱“索巴德”)被迫宣布解散。

戰爭後期,流亡的社會民主黨人內重新開始了理論爭辯的熱潮,在西方社會製度、政治理論的影響下,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理論再次發生演變。戰後風靡一時的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在這個時期德國流亡者的理論探索中已初具雛型。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社會民主黨執委會的反戰方針

1937年底,希特勒德國完成了軍事一體化的過程,開始製定法西斯戰爭計劃。在這一年11月5日召開的希特勒和負責國家事務的五名顧問的聯席會議上,提出德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要為組成德意誌民族的8,500萬人民取得一個更大的“生存空間”。希特勒主張,首先要兼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1942年以前把居住在中歐的德意誌人合成一體;然後,侵略波蘭和烏克蘭,在歐洲大陸本土獲得“農業方麵的有用空間”。這時,德國的軍火生產正處於狂熱的峰顛,大約是英法兩國同期全部軍火生產的兩倍或三倍。但羽翼豐滿的希特勒暫且還不敢設想發動更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曆史表明,正是西方英法等資本主義大國的綏靖主義政策,在法西斯戰爭危險麵前西方統治集團內部籠罩著的苟且偷安、不惜任何代價謀求和平的萎靡情緒以及東西方反戰力量的分裂刺激了法西斯分子的戰爭野心迅速膨脹。

1938年3月,希特勒德國吞並了奧地利,9月開始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年3月,德國占領布拉格,基本摧毀了這個國家。接著,點燃起世界大戰的戰火。

1939年8月31日傍晚,在夜幕籠罩下,150萬德國軍隊越過邊境,向波蘭的前沿陣地移動。午夜,12時30分,希特勒正式簽署入侵波蘭的作戰命令。9月1日淩晨4時45分,德國法西斯出動了57個師、2,500多輛坦克、2,300架飛機,對波蘭進行突然襲擊。德軍很快突破了波蘭的主要防線,分三路大軍從西南、西北、北麵向波蘭首都華沙進攻。對波蘭的侵略戰爭標誌著德意誌法西斯的戰爭行動的全麵升級。9月3日,英國、法國向法西斯德國正式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了。在波蘭淪陷之後,1940年4月,法西斯德國侵占了丹麥和挪威。5月,盧森堡、荷蘭、比利時被迫投降。法國軍隊與德軍進行不到40天的戰鬥之後,法國政府代表於6月22日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德法停戰協定,宣布投降。很快,除上述國家以外,整個歐洲的中部、南部以及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非洲北部先後為法西斯德國所控製。希特勒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災難。

當時蘇聯共產黨人片麵地認為這場戰爭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斯大林在戰爭爆發後的一次演說寧講到:“如果以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偶然發生,或是由於某些當局犯了錯誤而發生的,那就不正確了,雖然錯誤的確是有過的。其實,這次戰爭是現代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上各種世界經濟和政治因素發展的必然產物……原來,各資本主義國家不平衡的發展,通常是經過相當時期便要引起世界資本主義體係內均勢狀態的猛烈破壞,而那些認為自己沒有充分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的資本主義國家,通常是企圖以運用武力的手段來改變現狀,重新分割‘勢力範圍’,以求有利於己。結果便是資本主義世界分裂為兩個敵對營壘而互相進行戰爭……所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第一次危機的結果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第二次危機的結果便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11月初,共產國際執委會發布了《呼籲書》,分析了國際形勢,規定了各國共產黨在戰爭形勢下的任務。《呼籲書》把這次戰爭描述為帝國主義雙方的戰爭、非正義的反動戰爭。戰爭的責任:“在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首先是交戰國的統治階級。”共產國際的領導還認為,由於戰爭的爆發,兩個資本主義集團之間的區別消失了。共產國際要求各國共產黨認清這場戰爭的完全的、帝國主義的、非正義的性質,要盡一切力量防止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簽定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受到威脅。共產國際還要求所有受到希特勒德國侵略的國家的共產黨,要發動人民進行民族的反法西斯解放戰爭,但是,不要同本國的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政府締結國內和平。

在戰爭爆發前後,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不斷地揭露希特勒法西斯的戰爭陰謀及其侵略本性,號召德國人民起來進行反戰鬥爭,推翻希特勒暴政,為民主、自由的新德國而鬥爭。與此同時,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製定並推行了與共產國際、德國社會民主黨針鋒相對的方針、政策、路線。

1939年春,在巴黎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執委會(索巴德)開始討論在即將爆發的戰爭中所應采取的立場。同年8月13日,在戰爭爆發前夕,社會民主黨的《新前進報》發表文章指出:“除了希特勒自己,並沒有別人強迫德國進行戰爭。不是別人威脅了德國,而是希特勒正在威脅其它民族。”“並沒有人想消滅德國人民,整個歐洲都希望德國人民保持和平。而希特勒卻想以滅絕性的戰爭反對其它民族。因此,麵臨的戰爭就不是德國人民為了自衛而進行的鬥爭,而是被迫為了希特勒的瘋狂掠奪、毀滅性的目標作戰。”“在希特勒和德國人民之間,沒有什麼利益上的共同之處。”因此,“推翻希特勒就意味著德國人民的解放與和平,自衛的責任要求德國人民把自己的命運與希特勒的命運區別開來,在戰爭中,首先要把希特勒當成自己的敵人。”

1939年9月1日,德國軍隊進攻波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日,德國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發表了關於戰爭的聲明。聲明由施坦普菲爾起草,經黨的執委會討論,希法亭最後參加定稿。聲明說:“隨著希特勒的罪惡進攻,戰爭開始了”,“對和平與人類所犯下的前所未有的滔天罪行都應歸咎於希特勒及其製度。消滅自由、摧毀世界和平,從一開始就是納粹政策的內容,因此,推翻希特勒是我們同歐洲一切民主力量共同鬥爭的目標。”“希特勒與新的德意誌軍國主義是一個東西,這個軍國主義的失敗與最終消滅是實現和平與歐洲複興的前提條件”。聲明號召:“我們為了德意誌民族、為了保障歐洲自由、和平與民主的偉大目標而進行這場鬥爭。我們呼籲德意誌人民:為了你們的自由起來鬥爭!推翻希特勒!打倒這個製度、結朿戰爭、保衛千百萬人免遭死亡、拯救人民!”這個文件揭露了戰爭的真實原因和帝國主義性質,但沒有進一步具體說明,應該如何同納粹專政進行鬥爭。

在希特勒軍隊把戰火不斷蔓延到整個歐洲的過程中,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接連發表類似內容的聲明。

在1940年底的聲明中,流亡執委會宣布:“我們今天正注視著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希特勒製度對這兩個民族的暴行真是令人憤慨。我們不相信,德國人民在了解這些罪行之後會保持沉默,或者甚至視而不見。我們深知,我們的義務就是要告訴德國人民,在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發生了什麼事情。在波蘭,出現了一場空前巨大的民族悲劇,大規模地掠奪、屠殺波蘭的平民、婦女、兒童,進行著反對整個波蘭民族的全麵的毀滅性戰爭。在捷克斯洛伐克,正席卷著大規模逮捕與屠殺的恐怖。”聲明強調:“如果德國人民不自己動手推翻希特勒,如果不同希特勒的罪行劃清界限,希特勒政策的犧牲者將把德國人民視為同謀犯。如果德國人民不去自我拯救、而是通過敵人的刺刀獲得解放時,勝利者就會收回友誼的雙手向你們喊道:‘你們是同謀犯!’因此,我們向德國人民說,不要由於你們的沉默、容忍以至視而不見而使自己成為如此巨大罪行的同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