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社會民主黨流亡國外的組織狀況(1 / 3)

一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的解散

德國的反法西斯流亡是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政治流亡,它在各方麵都是史無前例的。流亡者來自德國各個社會階層和集團。他們有著不同的職業身份和宗教、政治信仰。從政治活動的角度來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部分是自覺的反法西斯活動家,對於他們來說,流亡是被迫轉移鬥爭崗位。另一部分人是法西斯上台前並不直接參加政治活動的。流亡對於他們來說,就是要拯救自己的生命和財產。在德國工人運動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流亡者則屬於前者。

戰爭爆發以後,隨著戰火的蔓延,流亡者能夠躲避納粹法西斯迫害的地盤越來越小,最後隻剩下英國、美國、瑞典和瑞士幾個國家。流亡者紛紛從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法國輾轉流入這些國家。隨著國際矛盾的激化,各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德國流亡者的嚴厲控製,流亡的生活條件急劇惡化。許多人找不到工作,沒有適應的住處,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流亡者在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中,組織上處於極其分散的狀況。設在布拉格的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開始還試圖克服這種分散狀況,把在各國活動的社會民主黨流亡小組從政治上、組織上統一起來。但是,這種希望很快就破滅了。1938年,希特勒軍隊占領奧地利,進逼捷克斯洛伐克,德國社會民主黨設在布拉格的流亡執委會被迫遷往巴黎。

1940年以前,法國是德國反法西斯政治流亡者的中心。早在1933年4月至11月,法國政府就收容登記了7,195名德國流亡者。1936年他們在法國大約有8—10萬人。德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長期流亡在這裏。此外,還有德國社會民主黨、自由德國青年聯盟等20多個德國流亡者政治組織。

1938年9月14日,流亡到巴黎的德國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在一份呼籲書中宣布,執委會最近的成員都是由社會民主黨黨員選舉出來的,它有權向全黨講話。這份呼籲書再次反映了流亡執委會多數成員的悲觀情緒,閉口不談在德國的反法西斯力量應當如何組織聯合起來,推翻希特勒政府,阻止戰爭,而是宣布要通過西方大國對希特勒的一場戰爭來打倒法西斯專政。

在法國的流亡生活是極其艱難的。法國政府為德國和奧地利的流亡者設立了拘留營。在拘留營中,多數“政治上沒有嫌疑”的人很快被釋放,但共產黨人,社會民主黨人等積極的反法西斯活動家則作為有“嫌疑”的人被長期拘留。1940年5月,比利時被占領後,在抵禦納粹擴張行動的過程中一再失利的達拉第政府,受到一種普遍的憎恨“敵方外國人”情緒的影響,開始了第二次拘留浪潮。除了少數例外,德國、奧地利的流亡者幾乎全被關進拘留營。在法國拘留營裏,居住、食品、衛生條件極其惡劣。被拘留者在肉體和精神上都經受了很大的痛苦。

1940年6月22日,法國和德國實現了停火。根據停戰協定第19條,德意誌蒂國有權要求從整個法國和它占領的地區引渡德國公民,而在未被占領地區要重新建立拘留營,禁止向德國公民提供積極的保護,禁止在德軍接近拘留營地時釋放他們。德國流亡者的生命處於極端危險之中。直到最後的時刻,拘留營的大門才被打開,人們發瘋似地四處逃散,多數人偷越邊境逃到西班牙,然後取道葡萄牙前往美國或英國。在眾多的難民中,隻有少數人到達了這兩個國家。

1940年9月9日,德國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在法國決定轉移到葡萄牙首都裏斯本。同年11月初,流亡執委會解散。成員各奔東西。林耐爾和施坦普菲爾到了美國。在此之前,執委會的一些成員如瑪麗·尤沙茨、·格奧爾格·狄特裏西和保爾·海爾茨已先期到達那裏。此外,漢斯·福格爾、埃利希·奧倫豪爾、庫爾特·蓋爾和弗裏茨·海涅在12月底至1月初,先後到達倫敦。至此,德國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事實上已不複存在。在從法國逃亡的過程中,德國社會民主黨著名的前國會議員魯道夫·布賴特沙伊德和黨的著名理論家魯道夫·希法亭被法國警察逮捕。

1941年2月希法亭被引渡給納粹德國最後死在巴黎的監獄裏。布萊特沙伊德死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