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流亡國外的德國社會民主黨人的組織與鬥爭
法國全麵崩潰以後,英國成了德國社會民主黨流亡者的主要活動中心。
英國政府在戰爭過程中較好地修改了他們的難民政策。戰爭爆發後,英國的一個特別委員會專門從事檢查、審批外國人避難申請的工作。在審查的71,200名德國人和奧地利人中,有55,400人作為“受到納粹迫害的難民”得到承認,其餘10,000人中,有350人作為“著名的納粹同情者”被立即拘留。1940年5月,由於害怕德國反抗力量可能會襲擊這些拘留營,英國政府增派部隊進行守衛。法國投降以後,這些拘留營內有6,000多人被送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其中,有一隻滿載難民的英國船隻在大西洋因觸德國水雷而沉沒。此後,英國公共輿論在報紙、廣播、議會內強烈批評政府的難民政策。一年後,設在英國的拘留營多數被解傲。
德國的流亡者在英國較少受到歧視,他們的狀況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英國戰時經濟政策的範圍內,他們獲得了就業許可,而且時常被通知從事某些統一的軍事服務工作。在個人生活方麵,英國政府對僑民限製不多。戰爭期間,對口頭和書麵發表政見的言論自由隻有很小的限製。結社、集會自由依然如故。在這樣的環境內,德國社會民主黨流亡者的活動很快活躍起來了。
當時在英國的德國社會主義組織有“新開端”、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國際社會主義戰鬥同盟等組織的殘餘小組。原德國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成員漢斯·福格爾和埃利希·奧倫豪埃爾試圖在英國重建德國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為此,補選了庫爾特·蓋爾、弗裏茨·海捏、海爾塔·哥泰爾夫、威廉·杉德爾、維克多·席夫、弗裏茨·澤卡爾和亨利希·左爾格等人為臨時執行委員會的成員。但是,他們始終未能使他們的領導資格獲得公認。在英國,充其量不過是作為“索巴德”小組進行活動。弗格爾和奧倫豪埃爾開始同其它社會主義者小組進行接觸。1941年2月28日,在所有社會主義小組參加的情況下,建立了旅英德國工會小組。3月19日,在“新開端”的倡議下建立了“旅英德國社會主義組織同盟”。同盟選出的執行委員會中,由漢斯·弗格爾擔任主席。此外,還有“新開端”的領導人埃爾溫·舍特勒、社會主義工人黨的領導人保爾·瓦爾特、國際社會主義戰鬥同盟的領導人維利·埃希勒以及旅英德國工會代表漢斯·哥特伏西特擔任同盟執行委員。這種聯合並沒有因此取消各個小組的獨立性。彼此政治上的分歧、界限也沒有立即消失。但是,同盟的建立標誌著,從此開始了各個社會主義小組思想上的接近、融合過程。在宣布同盟成立的文件中說明:“在大不列顛的德國社會主義者一致相信:軍事上的失敗、希特勒製度的垮台將最終消滅德國的軍國主義,掃除希特勒專政的社會基礎,形成對於持久和平、歐洲複興和德國的民主社會主義未來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考慮到旅居大不列顛的德國社會主義者在戰爭期間的特殊任務,以下簽名的各個組織聲明他們的決心,在保持各自政治獨立性的情況下,作為德國社會主義者要同自己的同胞們一道,運用現有的一切手段,同一切反對極權勢力的人結成同盟,為打敗希特勒而鬥爭”。這個文件表明了“新開端”小組對整個同盟的思想路線起著主要的影響。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在旅英德國社會主義組織同盟中發生了一場激烈的衝突。在倫敦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執委會殘餘小組以奧倫豪埃爾和福格爾為首,把希特勒進攻蘇聯僅僅看作是“戰爭過程中的戲劇性換場”。在美國的弗思德裏希·施坦普菲爾認為,西方反法西斯同盟的出現將有力地抵製布爾什維主義的影響。1941年6月底,執委會殘餘小組公開表示,希望在長期的戰鬥中使希特勒的軍事力量與蘇聯紅軍一起互相消耗殆盡,由此使西方大國在政治上重建世界的過程中成為統治性的因素。7月,在旅英德國社會主義組織同盟中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幾乎使同盟瀕臨分裂的邊緣。社會主義工人黨和“新開端”國外局的代表堅決反對這種反動觀點。“新開端”國外局的代表聲明,根據他們的立場,不僅現在要反對希特勒,保衛蘇維埃國家,而且以後要保衛蘇聯繼續實現、發展它的革命成果,保障它未來的建設。打敗希特勒以後,幫助蘇聯消除其孤立處境,這是國際社會主義者的重要利益所在。在巨大的壓力麵前,德國社會民主黨執委會小組被迫表示放棄原來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