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民主社會主義者宣言》
戰爭流亡時期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上痛苦地反思、總結的,階段,也是黨內思想進一步分化的時期。大戰以來的種種事變,在反抗法西斯鬥爭中血的經驗教訓,在集中營,在流亡中所經受的痛苦磨難迫使社會民主黨人深刻反省。在同蘇聯紅軍、共產黨人接觸過程中,一部分社會民主黨人開始向左轉。在西方自由世界長期旅居的另一部分人,在西方民主政治製度的影響下則逐漸向右轉。二次大戰後風靡西歐的民主社會主義理論正是在這個時期孕育出若幹基本理論觀點。這是一個錯綜複雜、色彩斑斕的圖景。這對於戰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分化和發展,無疑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戰鬥在反法西斯鬥爭第一線的社會民主黨反抗小組不顧流亡執委會的禁令積極同共產黨人建立聯係,交換情報,締結協議,共同行動。他們與共產黨人一起並肩戰鬥,反抗法西斯的殘暴迫害。很多社會民主黨人被關入法西斯集中營慘遭殺害,但是更多的社會民主黨人由此而覺悟,同共產黨人一起在集中營內以統一行動的方式同法西斯主義進行鬥爭,修改了自己的觀點,得出必須建立統一的反法西斯陣線的結論。戰爭結束前一個月,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出現的一份宣言,集中代表了左翼社會民主黨人的這種情緒。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是希特勒法西斯囚禁各國反法西斯戰士的大型集中營。據統計,自1937年7月16日至1945年4月10日,有238,980人曾在這裏關押,其中56,545人被殺害。
1943年夏季,被囚禁的各國政治犯秘密建立了國際集中營委員會。委員會中有來自各國的共產黨人和社會民主黨人以及無黨派人士。他們是:瓦·巴特爾(領導人)、恩·布塞(德國)、多·西烏福裏(意大利)、亨·格利納爾(比利時)、揚·哈肯(荷蘭)、奧·霍恩(奧地利)、埃·赫澤爾(捷克斯洛伐克)、克·英奈曼(捷克斯洛伐克)、揚·伊楚多列楚克(波蘭)、尼。克容格(蘇聯)、哈·庫恩(德國)、弗·曼埃斯(法國)、阿·諾伊曼(捷克斯洛伐克)、馬·保爾(法國)、古·舒斯特爾(奧地利)、尼·西馬科夫(蘇聯)、伊·斯米爾諾夫(蘇聯)和魯·祖佩克(南斯拉夫)。在這個國際性的戰鬥團體中,850名犯人組成178個秘密小組,接受軍事訓練,積極進行各種起義的準備工作,搞到91件卡賓槍等武器。1945年4月,戰爭結束前夜,希特勒法西斯強令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撤退。28,285名犯人被趕上死亡的轉移途裎。國際集中營委員會領導的抵抗組織采取拖延策略,阻止了集中營的全部轉移。21,000多名犯人得以幸存下來。
4月11日,犯人發動了起義。按照計劃,武裝起來的犯人驅逐了黨衛軍看守人員,抓了很多俘虜。國際集中營委員會接管了集中營的領導。4月13日美國軍隊解放了這個集中營。政治犯們公布了《布痕瓦爾德宣言》(全稱為《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民主社會主義者宣言》)。宣言的作者是卡爾·考茨基的兒子本·考茨基以及伯麥斯特、布利爾、施林、塔貝等人。文件自稱是在德國、奧地利各地區的民主社會主義代表以及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內的法國、比利時、荷蘭、捷克、波蘭社會民主黨人和德國社會民主黨人的宣言。
宣言描繪了對未來德國政治製度的設想,強調必須毫不遲疑地消滅一切法西斯統治工具。建立“新型民主”。這種“新型民主”不依賴於空洞的徒具形式的議會製,而要使廣大城鄉群眾能夠有機會參與政治和管理。
宣言提出首要的任務是建立反法西斯人民委員會。委員會首先要召開全德代表大會,由代表大會任命政府,選舉人民代議機構。宣言強調管理機關應當是簡樸、節省的,用人民的公仆代替特權官吏。
在社會方麵,宣言提出立即恢複八小時工作日和集體協議製度。獨立於國家的工會應著手建立和鞏固工人、職員和公務員的自主管理,以便使他們對“整個社會化的進程”發生影響。宣言指出,“在經濟方麵,隻能按社會主義原則重建德國”。
布痕瓦爾德宣言表示了對蘇聯的友好態度。其中強調:“德國的對外政策應當在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密切協調中實現”。文件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要“同一切社會主義領導國家進行合作”,這種合作可以通過組織歐洲集合體在大陸上建立秩序,保障幸福和安寧。
文件特別注意到精神複興問題。指出它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就是新的教育和培養製度。
從以上觀點出發,文件號召實現社會主義運動的統一。社會主義力量的團結隻能在原則基礎上,需要辯論自由和保證執行所通過決議的紀律。文件提出立足於階級鬥爭基礎上的政黨和工會要盡快地建立起負責召開下一屆代表大會的組織委員會,代表大會的目標是通過統一的黨的章程和行動綱領,選舉新的黨的機關。宣言在要求“必須完成世界無產階級統一”的時候,提出要建立“包括所有社會主義政黨”在內的國際政治和工會組織。
在宣言的結尾,號召德國一切反法西斯力量聯合起來,建立一個“自由的、熱愛和平的社會主義德國”,實現革命的民主社會主義,成立全世界社會黨人國際。布痕瓦爾德宣言反映了社會民主黨左派的思想和願望。他們在法西斯集中營的嚴酷環境中,提出了工人階級統一行動的主張和戰後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重建德國的願望。
二 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雛型
如果說,戰鬥在反法西斯鬥爭第二線的社會民主黨人比較容易左傾化,那麼,那些生活在西方自由世界的社會民主黨流亡者則更多地受到典型資本主義政治空氣的熏陶,思想大多向右轉。
在戰爭和流亡期間,庫爾特·蓋爾、埃利希·奧倫豪埃爾、是德國社會民主黨著名的右翼理論家。
蓋爾在流亡期間的理論活動占有特殊的地位。1938年他在巴黎被遴選入德國社會民主黨執委會。1939年,他發表了《自由黨》一書。這本書是同當時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鮑威爾進行辯論時所產生的作品,辯論的題目是處於地下狀態的社會民主黨人在同法西斯鬥爭時應采取什麼活動方式。蓋爾在論述自己對黨活動原則的理解時,把它同世界觀問題聯係起來,認為基點在於自由,社會民主黨本身的活動應當從自由出發。
蓋爾對馬克思主義表示懷疑。他斷言:“不要相信什麼曆史自身的規律性。曆史有朝一日會實現我們的願望,也不要相信從這個被崇奉的規律中推導出來的工人使命作用,隻有自由思想才能引導我們前進。”
蓋爾反對以社會主義方式組織社會,他聲稱,無論哪一個國家或經濟組織如果不是生活在人民的心目中和意誌裏,就不會保障自由。蓋爾從這個觀點出發,作出如下結論:“對黨曆史作用的這種理解要求對黨的性質作出比正統馬克思派所規定的更加廣泛的定義。要更靈活、更生動、更有生機、更注重精神,而少弄一些僵死的、教條主義的東西。隻有在這樣的黨內才會有思想運動的地位,無論是正統派還是自由派,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在黨內有一席之地。”
這是對二次大戰以後被稱作“世界觀多元論”或“入黨動機多元論”理論的第一次朦朧的表述。蓋爾的著作在1974年作為《社會民主黨叢書》再版,被稱作是“重要的曆史性文件”。主編克洛茨巴赫在《序言》中稱讚蓋爾:“在論述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自由’方麵,在克服機械經濟論方麵,在毫不含糊地解釋多元化民主和確定人民黨的方向上,他表現出自己是一位先驅者。他所發出的信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黨內辯論中發生了影響,導致了1959年在哥德斯堡通過了新的社會民主黨原則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