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會民主黨大事年表(1914—1945年)
1914年8月 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社會民主黨國會黨團在帝國國會中投票讚成軍事撥款法案。德國社會民主黨執行委員會和德國工會總委員會號召黨員和工會會員支持戰爭。
9—10月 德國各城市出現社會民主黨反對派左派小組。這些小組有計劃地進行反對戰爭和反對右派立場的鬥爭。
12月2日 卡·李卜克內西在德意誌帝國國會中唯一投票反對政府第二次軍事撥款法案。
1915年3月5日 社會民主黨左派領導人在柏林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會上決定出版左派自己的雜誌《國際》。之後,左派被稱為“國際派”。
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在瑞士的伯爾尼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來自德、英、法、意、荷、波蘭、瑞士和俄國的代表25人。會議商討了開展社會主義婦女的國際和平運動。
4月5—7日 國際社會主義青年代表會議在伯爾尼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保加利亞、丹麥、德國、荷蘭、意大利、挪威、波蘭、俄國、瑞典和瑞士的代表。會議決定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社會主義青年聯合會,並決定出版《青年國際》雜誌。
5月27日 卡·李卜克內西起草的著名傳單《主要敵人是在國內!》在德國廣為散發。
9月5—8日 國際社會主義者在瑞士齊美爾瓦爾得召開第一次代表會議。由此次會議參加者開展的反戰革命運動稱之為齊美爾瓦爾得運動。
1916年1月 斯巴達克派組成。它是在“國際派”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全國性的左派宣傳性組織。
3月30日 由德國社會民主黨中派組成的社會民主勞動友誼社宣告成立。
4月24—30日 國際社會主義者在瑞士昆塔爾召開第二次代表會議。
1917年1月 社會民主黨中派和左派一起在柏林召開社會民主黨反對派全國代表會議。
社會民主黨仲裁委員會決定開除以社會民主勞動友誼社和斯巴達克派為核心的反對派出黨。
4月6—8日 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在哥達召開成立代表大會。斯巴達克派在保留政治思想上的獨立性的情況下參加了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
9月5—12日 國際社會主義者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三次代表會議(即第三次齊美爾瓦爾德會議)。
1318年1月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聯合領導全國性的大罷工。全德國總共有一百多萬工人參加了罷工。這次罷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工人階級重大的爭取和平行動。
10月7日 斯巴達克派和其它左派在桕林舉行全國代表會議。會議討論並決定采取措施準備武裝起義。
11月 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獨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聯合政府。
12月30日 德國共產黨(斯巴達克聯盟)成立。
1919年1月5—6日 柏林無產階級為要求解除反革命武裝、武裝無產階級、建立赤衛隊、推翻艾伯特政府而舉行總罷工,五十萬名工人和士兵舉行示威。武裝的工人和士兵隊伍占領國家印刷所、糧管局、鐵路局、電報總局等重要機關。後遭政府軍隊殘酷鎮壓而失敗。
1月15日 卡·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被反革命雇傭兵逮捕並被秘密殺害。
1月19日 德國國民議會舉行選舉。選舉結果: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得2,317,290票,22個議席;德國社會民主黨得11,509,048票,163個議席;德意誌民主黨得5,499,722票,75個議席;基督教人民黨(中央黨)得5,709,445票,91個議席;德意誌人民黨得1,345,638票,19個議席;德意誌民族人民黨得2,618,724票,44個議席;其餘政黨7個議席。由於革命的柏林工人1月被鎮壓和國民議會的選舉,德國十一月革命即告結束。
2月3—10日 國際社會黨人代表會議在伯爾尼召開。出席會議的有26個國家的97名代表。主要議程是:戰爭責任問題、國際聯盟、領土問題、民主與專政。
2月11—13日 國民議會選舉弗·艾伯特為臨時總統。菲·謝德曼組成由社會民主黨、德意誌民主黨和中央黨的代表組成的魏瑪聯合政府第一屆內閣。
3月2—6日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成立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來自30個國家的51名代表。
6月10—15日 社會民主黨在魏瑪舉行代表大會。主要議程:黨的執行委員會的總結報告、國民議會黨團的報告、黨在共和國中的任務,委員會製度和國家憲法。
6月14—15日 共產黨在柏林召開秘密全國代表會議。參加者:中央成員、章程委員會成員和地區書記。議程:政治形勢、工團主義和共產主義、組織章程、劃分地區和選舉中央。
3月、9月、11月 獨立社會民主黨先後在柏林、萊比錫召開非常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主要討論黨的任務、綱領策略和加入共產國際等問題。
1920年3月13日——23日 社會民主黨、獨立社會民主黨、全德工會聯合會、自由職員聯盟發動全國1,200萬工人總罷工,魯爾地區工人進行武裝鬥爭,粉碎了反動軍國主義分子的卡普暴動。
3月27日(——6月8日) 米勒(社會民主黨)為首的社會民主黨、中央黨、德意誌民主黨聯合內閣執政。
3月31日 社會民主黨黨員1,180,208人,其中女黨員207,007人,9236個地方協會,147種黨報,其中91種黨報訂戶為1,186,000份。
6月6日 國會選舉。社會民主黨獲441,793票,102個議席;獨立社會民主黨獲4,896,095票,81個議席;共產黨獲441,793票,2個議席。
6月25日——(1921年5月4日)康·費倫巴赫(中央黨)為首的德意誌人民黨、德意誌民主黨和中央黨聯合內閣執政。社會民主黨、獨立社會民主黨拒絕入閣。
7月19日 和23日—8月7日 獨立社會民主黨代表克裏斯平、多伊米希、迪特曼、施瓦特等四人參加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
7月31日——8月5日 在日內瓦舉行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德國代表韋爾斯當選為執行委員會書記。
3月1日——3日 在柏林舉行獨立社會民主黨全國代表會議,與會200名代表就加入共產國際問題展開激烈爭論。
10月10日——16日 在加賽爾舉行社會民主黨代表大會。378名與會者中有代表283名。主要議程:住宅問題、黨的綱領、農業政策。大會選舉了一個黨綱起草委員會。米勒、韋爾斯當選為執委會主席。
10月12日——17日 在哈雷舉行獨立社會民主黨非常代表大會,與會代表393名,就加入共產國際問題進行激烈爭論,左右兩派分裂,各立中央。
12月4日——7日 共產黨與獨立社舍民主黨左派在柏林舉行合並代表大會。萊維和多伊米希選為黨的主席。合並後共產覺約30萬人。
1921年2月22日——27日 獨立社會民主黨10名代表參加在維也納召開的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第二半國際)成立代表大會。克裏斯平、累德堡選入執行委員會。
9月18日——24日 社會民主黨格爾利茨代表大會。與會376人中有代表277名,主要議程: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內外政策的影響,黨的綱領問題。米勒和韋爾斯當選為黨的主席。
10月26日(——1922年11月22日)約·維爾特(中央黨)為首的社會民主黨、中央黨聯合內閣執政。
1922年1月8日——12日 獨立社會民主黨萊比錫代表大會。代表188名,主要議程:獨立社會民主黨政策、綱領問題、社會黨國際工人協會、組織章程、市政綱領。選舉克裏斯平、狄特曼、累德堡為執委會主席。
7月3日 社會民主黨與獨立社會民主黨就加入政府內閣進行會談。
7月14日 社會民主黨與獨立社會民主黨國會黨團合並。
8月29日 社會民主黨與獨立社會民主黨領導就兩黨合並問題舉行正式談判。
9月6日 兩個社會主義政黨公布了作為合並基礎的行動綱領。
3月17日——23日 社會民主黨奧格斯堡代表大會。與會者349人,主要議程:國際與無產階級統一問題、爭取婦女經濟、社會地位的鬥爭、司法改革。大會特別討論通過了與獨立社會民主黨合並問題。
3月20日——23日 獨立社會民主黨格臘代表大會。代表192名,大會議程:經濟形勢與糧食稅、賠款問題、無產階級統一問題。185名代表投票支持與社會民主黨合並。
9月24日 在紐倫堡舉行社會民主黨與獨立社會民主黨合並代表大會,建立德國統一社會民主黨。
11月22日(——1923年8月12日) 古諾(無黨派)為首的德意誌人民黨、中央黨、德意誌民主黨和巴伐利亞人民黨聯合內閣執政。
1923年5月21日——25日 第二國際與第二半國際在漢堡舉行合並代表大會,建立社會主義工人國際。
8月13日——10月3日 古·施特雷澤曼(德意誌人民黨)為首的德意誌人民黨、中央黨、德意誌民主黨、統一社會民主黨大聯合內閣執政。
10月6日——11月23日 古·施特雷澤曼為首的第二屆聯合內閣執政。
11月2日 內閣中全體社會民主黨部長辭職。
31月30日(——1924年12月15日) 威·馬克思(中央黨)為首的中央黨、德意誌人民黨、德意誌民主黨、巴伐利亞人民黨聯合內閣執政。
12月31日 統一社會民主黨有黨員1,261,072名,其中女黨員130,000名。
1924年4月1日 希法亭主編的社會民主黨理論刊物《社會》創刊。
6月11日—14日 社會民主黨柏林代表大會。到會390人中代表285名。議事日程:組織章程、農業問題、國會選舉。大會通過新的組織章裎,決定恢複原來名稱,選舉米勒、韋爾斯、克裏斯平為執委會主席。
12月7日 國會選舉。社會民主黨獲7,880,963票,131議席;共產黨獲2,708,345票,45議席。
1925年1月15日(—12月5日) 漢·路德(無黨派)為首的中央黨、巴伐利亞人民黨、德意誌民族人民黨、德意誌人民覺聯合內閣執政。
3月3日 社會民主黨有黨員690,802人,其中女黨員153,693人,8240個地方協會。
3月29日 總統選舉。社會民主黨候選人布勞恩獲7,802,497票。因各黨候選人均未獲絕對多數票,在4月26日舉行第二次選舉,社會民主黨與德意誌民主黨、中央黨組成選舉聯盟,但未能阻止右翼政黨候選人興登堡當選。
8月22日—27日 社會主義工人國際代表大會在馬賽召開,德國代表克裏斯平、米勒、韋爾斯任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
9月13日—18日 社會民主黨海德堡代表大會。398名代表,主要議裎:歐洲政治問題,黨的綱領。大會通過海德堡綱領,選舉維爾斯、克裏斯平為執委會主席。
1926年1月1日 社會民主黨有654,457名男黨員,151,811名女黨員,7,967個地方協會。
1月9日 社會民主黨宣布參加“無償沒收諸侯財產公民投票委員會”。
1月20日 漢·路德(無黨派)組成第二屆大聯合內閣。
5月5日 威·馬克思(中央黨)代替路德出任總理,接受內閣原班人馬。
1927年1月28日(——1928年6月12日) 威·馬克思(中央黨)
為首的中央黨、德意誌人民黨、德意誌民族人民黨聯合內閣執政。
5月22日—27日 社會民主黨基爾代表大會。代表415名,主要議程:農業綱領、社會民主黨在共和國中的任務、關於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報告。維爾斯、米勒、克裏斯平當選為執委會主席。
12月31日 社會民主黨有黨員866,671人,其中女黨員181,541人,8462個地方協會。
1928年5月20日 國會選舉。社會民主黨獲9,151,059票,153議席!共產黨獲3,263,354票,54議席;納粹黨獲809,771票,12議席。
6月28日(——1930年3月27日)海·米勒(社會民主黨)為首的社會民主黨、德意誌民主黨、中央黨、巴伐利亞人民黨、德意誌人民黨的大聯合內閣執政。
8月5日—11日 社會主義工人國際代表大會在布魯塞爾舉行。
克裏斯平、施特林、韋爾斯當選為執行委員。
1929年5月26日—31日 社會民主黨馬格德堡代表大會。397名代表。主要議程:防衛委員會報告、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婦女與政治、經濟問題、工人體育運動。選舉韋爾斯、克裏斯平任黨的主席。
10月29日 美國交易所倒閉,包栝德國在內的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開始。
1930年1月1日 社會民主黨有黨員1,021,777人,其中女黨員218,335人,9544個地方協會。
8月27日 米勒政府垮台,布呂寧(中央黨)建立總統內閣製新政府,德國議會製政府結朿。
8月14日 國會選舉。社會民主黨獲選票8,575,244張,143議席;共產黨獲4,590,160票,77議席;納粹黨獲6,379,672票,107議席。
1931年5月31日—6月5日 社會民主黨萊比錫代表大會。與會者394人,主要議程:資本主義經濟的無政府狀態與工人階級、消滅法西斯主義、黨與青年。韋爾斯、克裏斯平、福格爾當選為主席。
7月25日—8月1日 社會主義工人國際代表大會在維也納召開。克裏斯平、施特林、威爾斯任執行委員會委員。
10月4日 社會民主黨內部反對派全國代表會議在柏林召開,來自25個地區的88名代表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工人黨,並通過臨時行動綱領。
1932年3月25日—28日 社會主義工人黨代表大會在柏林召開。與會95名代表,討論了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工會問題,通過了原則聲明、行動綱領與組織章程。全黨有黨員25,000名。
8月13日 總統選舉。社會民主黨執委會號召選舉興登堡、共產黨號召選舉台爾曼,並提出:“誰選舉興登堡就是選舉希特勒,就是選舉戰爭!”
4月10日 第二次總統選舉。興登堡以19359983票當選。
7月31日 國會選舉。社會民主黨獲7959712票,133議席;共產黨;獲5369698票,89議席;納粹黨獲13779111票,230議席。
11月6日 國會選舉。社會民主黨獲7248000票,121議席;共產黨獲5980200票,100議席;納粹黨獲11737000票,196議席。
1933年1月30日 興登堡委托希特勒組閣,魏瑪共和國就此終結。
2月27日 國會縱火案,納粹分子大規模逮捕共產黨人、社會民主黨人。
3月5日 國會選舉。社會民主黨獲7181629票,120議席;共產黨獲4848058票,81議席;納粹黨獲17277180票,288議席。
4月26日 社會民主黨在柏林舉行全國代表會議。會議決定繼續利用殘存的合法性,堅持容忍政策。重新選舉韋爾斯、福格爾為執委會主席。
5月2日 納粹分子占領工會大廈和辦事處,逮捕工會領袖和地區書記,沒收工會上百萬財產。
5月4日 新選出的社會民主黨執委會成員第一次會議決定,將一部分成員派到國外。這些人先到薩爾布呂肯,後又遷到布拉格。
5月9日 社會民主黨全部財產被沒收、報紙被封閉。
5月中旬 共產黨領導人流亡國外,在巴黎建立領導機關。
6月21日 克佩尼克流血周開始。在柏林的克佩尼克,法西斯衝鋒隊員襲擊共產黨人、社會民主黨人、工會幹部住宅,500多人被捕,91人(包括施特林等人)被殺害。
社會民主黨12人領導委員會在柏林成立。
7月2日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在布拉格舉行第一次會議。同月25日,發布第一份文件,號召為德國的解放而鬥爭。
8月21日——25日 在巴黎召開社會主義工人國際代表會議,討論在法西斯反動時期國際工人運動的戰略和策略。
9月21日——12月23日 在萊比錫和柏林開庭審理國會縱火案,懾於世界抗議運動,法西斯政府被迫釋放季米特洛夫等三名共產黨人。
1934年1月28日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發布《革命社會主義的鬥爭與目標——德國社會主義政黨的政策》,即《布拉格宣言》。
7月2日 薩爾地區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領導簽訂統一戰線協定。
1935年2月11日 德共中央向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呼籲建立統一戰線,被拒絕。
6月25日—8月20日 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確定建立反法西斯工人統一戰線。
10月22日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與邊區書記在布拉格舉行會談。
11月23日 共產黨領導人達勒姆、烏布利希同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代表施坦普菲爾、福格爾就統一戰線問題在布拉格會談。
11月28日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發表會談備忘錄,拒絕同共產黨建立統一戰線。
1936年1月30日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發表《為了德國——打倒希特勒》的呼籲書。
2月2日 在巴黎,德國共產黨、社會民主黨、社會主義工人黨、德國革命社會主義者等組織代表與一些知識分子建立德國人民陣線籌備委員會。
6月底—8月中旬 在漢諾威,社會民主黨員與工會幹部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線”抵抗小組數百名成員被捕。
7月 德共中央與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代表在布拉格、巴黎舉行會談。
12月21日 在巴黎的德國人民陣線籌備委員會發表《建立人民陣線、爭取和平、自由和麵包的號召書》。這是德國共產黨、社會民主黨、社會主義工人黨等組織第一個共同簽署的綱領性文件。由於大量分歧,人民陣線籌備委員會在1937—1938年之交瓦解。
12月底 據蓋世太保統計,1936年在德國逮捕11,687名共產黨員和1,374名社會民主黨員。
1937年4月10日—11日 在巴黎的德國人民陣線籌備委員會召開大會,通過決議。
12月底 據蓋世太保統計,1937年在德國逮捕8,068名共產黨員和733名社會民主黨員。
1938年1月30日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發表《五年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控訴》,揭露希特勒法西斯。
5月—6月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從布拉格遷到巴黎。
9月14日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發布《致德國人民呼籲書》,指出法西斯戰爭危險。
1939年4月3日—5日 德共中央建議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聯合進行反對戰爭危險的鬥爭,後者拒絕這一建議。
4月26日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在巴黎開會,討論黨在未來戰爭中的立場。
3月1日 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發布《致德國人民呼籲書》,反對希特勒戰爭政策。
1940年1月底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就德軍入侵波蘭、捷克發表《向德國人民進一言,你們無罪》的呼籲書。
4月20日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就德軍入侵丹麥、挪威發表反戰聲明。
5月中旬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就德軍入侵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發表聲明。
11月初 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成員從巴黎逃至裏斯本,決定解散執委會,分別流亡到英美等國。
1941年3月19日 流亡英國的社會民主黨原執委會部分成員與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國際社會主義戰鬥同盟、新開端等組織的領導人在倫敦聯合建立旅英德國社會主義組織聯盟並發布宣言。
5月中旬 在社會民主黨流亡執委會的建議下,成立一個19人組成的工作委員會,就《戰後德國與歐洲》這一題目的辯論提出綱領性的意見。幾個月後由於意見分歧,工作委員會解散。
6月22日 希特勒德國軍隊入侵蘇聯。
12月底 聯盟與社會民主黨旅英小組發表決議《德國社會黨人、工會會員與消滅納粹專政》。
1942年7月 初駐倫敦的社會民主黨領導人約·福格爾同德國共產黨代表威·科埃南舉行第一次會談。
12月6日 埃·奧倫豪埃爾在旅英德國社會主義組織聯盟會議上作題為《統一的德國社會主義政黨的可能性和任務》的報告。
12月18日 旅英德國社會主義組織聯盟通過譴責納粹迫害猶太人罪行的決議。
1943年6月10日 共產國際解散。
7月3日 一—4日 在紐約召開旅美德國社會民主黨人與工會會員代表會議。
10月23日 旅英德國社會主義組織聯盟通過《關於國際政策路線》的決議。
年底旅英德國社會主義組織聯盟在長時間辯論之後發表了《新德意誌共和國》的綱領草案。
1944年7月20日 德國上層反抗運動試圖發動政變,施陶芬堡等青年軍官組織暗殺希特勒失敗,希特勒對密謀分子瘋狂報複。
7月 在瑞典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領導集團,其中包括維·勃蘭特等人,發表了《德國社會主義者戰後政策》綱領性文件。
12月2日—30日 旅居瑞典的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代表會議。與會21名代表討論了黨的組織、政治路線以及未來德國和平改造等問題。
1945年4月11日—13日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部分政治犯人起義,起義者在美軍到達後獲得解放,發表《布痕瓦爾德宣言》。
4月19日 在盟軍占領漢諾威後十天,舒馬赫在同德國社會民主黨黨員的第一次集會上宣布決定重新建立德國社會民主黨。
5月8日 希特勒德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故結束。
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綱領宣言
(1919年3月2——6日柏林非常代表大會通過)
在堅持愛爾福特綱領原則部分的指導思想的前提下,黨代表大會宣布:
1918年11月,德國革命的工人和士兵曾奪取國家政權。但他沒有鞏固自己的權力和戰勝資本主義的階級統治。右派社會黨人的領袖與資產階級再度同流合汙,出賣了無產階級的利益。他們用“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字眼推行蠱惑人心的政策。
在資本主義的製度下,民主的法律形式是騙人的假象。如果在政治解放之後沒有隨之實現經濟解放和獨立,也就沒有真正的民主。右派社會黨人推行的社會化是一個騙局。他們在保護資本主義利益的前提下,滿足於某種“混合經濟”式的管理,甚至僅僅滿足於對那些他們根據自己的判斷認為已成熟到可以立即實行社會化的大企業進行“公開監督”。
有階級覺悟的無產階級已經懂得,他們隻有靠自己進行解放鬥爭,不僅要依靠現有的組織,而且必須為此建立一個新的無產階級戰鬥組織。
無產階級革命中創造的蘇維埃製度就是這種組織。它把企業中的工人階級聯合起來,以采取革命行動。它為無產階級取得了在企業、市鎮和國家實行自治的權利。它使資本主義經濟製度向社會主義製度轉變。
在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蘇維埃製度正在同樣的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它將肩負起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重擔。